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08     阅读:
九江学院学子三下乡:非遗传承与生态守护绘就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生态保护,2025年6月22日至25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寻梦非遗,绘美流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先后开展傩舞文化体验、古村非遗宣传、桑蚕产业调研及樟树林生态保护等系列活动。团队以艺术视角记录传统技艺,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在四天三夜的实践中,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多元场景,为千年古村的文化传承与生态发展书写了生动注脚。
傩舞跃动古村夜,非遗新声启征程
22日晚,志愿者们有幸赶上了流坑古村的非遗演出——《流芳》。《流芳》是一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运用戏剧、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流坑的科举、农耕、商贸、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为观众打造出身临其境的千年穿越体验。其中最振奋人心的当属演出中的非遗傩舞表演,表演者带着神秘的面具,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神秘气息。演出结束时,志愿者们还依旧沉浸其中。此次观演不仅让志愿者们深度体验了流坑古村的非遗文化,更为后续非遗文化的宣传提供了灵感源泉。

图为志愿者体验非遗演出      团队成员欧吉葳供图
古村非遗焕新彩,青春笔触绘流芳
23日,志愿者们走进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古村,为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他们邀请了当地的讲解员进行介绍。踏入古村,讲解员以流坑起源为引,详述董氏家族“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的科举传奇。漫步古村,飞檐木雕的寓意、明清建筑的巧思逐一揭秘;董氏宗祠里,祭祀传统与家族议事文化重现眼前;古戏台旁,傩舞戏曲的往昔盛景在讲述中浮现。从家族兴衰到民俗传承,生动的讲解让古村千年底蕴跃然眼前。逛完古村后,为了更好的宣传古村文化,志愿者们自主观赏、拍摄,记录下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宣传素材。

图为流坑村古建筑      团队成员吴润姿供图
桑蚕织就田园诗,艺术赋能产业兴
24日,志愿者们来到了当地的桑蚕养殖基地。走进蚕房,竹匾上的蚕宝宝正以“沙沙”声奏响进食交响曲,从黝黑的幼蚕到白白胖胖的成蚕,生命的蜕变过程被志愿者用镜头细致记录。随后,志愿者们跟随蚕农前往桑树园采摘桑叶,他们学着蚕农的样子,小心翼翼的采摘桑叶。从生涩到熟悉,志愿者们逐渐掌握了技巧,速度也提了上来,不一会儿,便在欢声笑语中满载而归。
再次回到蚕房,蚕农教志愿者们如何铺桑叶——“不能太密,这样会压倒蚕宝宝;也不能太稀,有的蚕宝宝吃不到。”志愿者们小心谨慎,虽速度较慢,好在效果是好的,没有给蚕农带来麻烦。这场与桑蚕的“亲密接触”,不仅为宣传视频积累了田园素材,更让志愿者们认识到:当桑蚕丝织与艺术设计结合,古老的桑蚕产业便能突破“养与售”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路径。

图为志愿者们采摘桑叶      团队成员朱佳音供图
樟树林里护青绿,生态誓言照前行
25日,志愿者们沿乌江河畔的樟树林展开环保行动,他们记录着樟树林美景的同时,徒手在树根缝隙捡拾塑料残片,在浅滩碎石间翻找烟头易拉罐,连草丛深处的饮料瓶也逐一清理。除了环境保护活动,他们此行还有另一个任务——宣传防溺水知识。在景区负责人的帮助下,志愿者们采用了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伴随着广播声音响起,防溺水知识也深入了每一个游客心中。
当夕阳为江面镀上橙红,清理后的樟树林恢复了“鸟鸣空谷,叶响松脆”的静谧,志愿者们的身影与“绿水青山”的誓言一同定格在乌江河畔——这场生态守护行动,不仅是对自然的回馈,更是青年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躬身践行。

图为志愿者们捡拾垃圾      团队成员蒋若楠供图
    从傩舞剧场到桑蚕基地,从古村街巷到樟树林间,九江学院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三下乡”实践串联起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双线叙事。四天里,他们用艺术记录传统,以行动守护自然,让非遗在创新中延续,让青山在守护中常绿。这场夏日实践的落幕,恰是青年与乡村共同成长的新起点,而流坑古村的非遗之光与樟树林的盎然绿意,正以更蓬勃的姿态,迎向乡村振兴的明媚未来。
 
通讯员:常鑫海、何佳敏、郭秀宁
 
 
作者:常鑫海     来源:本人现场参与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