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探寻非遗魅力,传承文化根脉 ——“青春飞扬·蜀韵拾遗”三下乡队开展重庆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时间:2025-07-09     阅读:

当拓印的墨香晕染开千年故事,当漆扇的光泽流转着匠心温度,当茶汤的清韵浸润着文化肌理——2025年7月8日,“青春飞扬·蜀韵拾遗”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重庆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以一场沉浸式体验,让青年学子与非遗文化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此次活动既是对非遗保护的青春实践,更彰显了新一代传承文化根脉的自觉担当。

正午时分,队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集结出发,近一小时的车程里,关于非遗的猜想与期待在车厢中悄然升温。抵达体验中心,古朴的木质展架与玻璃展柜相映成趣,蜀绣的流光、竹编的经纬、漆器的莹润……一件件非遗珍品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巴蜀大地的文化密码,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图为抵达重庆非遗体验中心的拍摄合影)

“重庆非遗既有巴渝的豪迈,又有蜀地的细腻,比如这把百年漆扇,光漆料就需七遍上涂,每一遍都要等自然阴干半月有余……”志愿者的讲解如丝线般串联起碎片式的认知。从川江号子的高亢到叶脉画的精巧,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到技艺创新的当代探索,队员们在问答互动中逐渐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

图片2.jpg

(图为队员们聆听志愿者讲解)

理论铺垫之后,拓印体验率先拉开实践序幕。“覆纸要匀,运帚要轻,力道藏于腕间才能让纹样‘活’过来。”工作人员示范着,队员们屏息模仿。当宣纸从模板上轻轻揭起,夔门的轮廓、巴渝纹饰在墨色中渐显,历史课本里的“巴渝文化”突然有了触感——这便是传统技艺的魔力,让千年故事能被青年指尖触摸。

图片3.jpg

(图为拓印体验)

漆扇制作区的体验更显“功夫在诗外”。调制漆料时,需精确到克的配比;绘制图案时,笔尖悬停的角度决定着线条的气韵。队员王同学初次尝试便手忙脚乱:“原以为只是涂色,没想到每一笔都藏着学问。”看着自己略显生涩的作品,再对比展柜里传承人的珍品,大家突然懂得:所谓“匠心”,就是把重复的工序做成极致的艺术。

茶席之上,茶艺师的表演为活动注入东方美学。茶匙取茶如拈花,注水高冲似流泉,盖碗开合间茶香漫溢。“茶要趁热品,但心要静下来品。”茶艺师的话让队员们若有所思。当茶汤入喉,先是微苦,继而回甘,正如非遗传承之路——历经艰辛,方得甘醇。

图片4.jpg

(图为茶叶简介)

暮色渐浓,队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拓片、漆扇与满袖茶香踏上归途。“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藏在笔墨里、漆色中、茶香间。”队长李同学的感慨道出大家的心声。此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的体验者,更让他们萌发了成为“传声筒”的自觉。

作为“青春飞扬·蜀韵拾遗”三下乡系列行动的关键一环,这场非遗之约让“蜀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可传的文化实体。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探访蜀地非遗:用镜头记录老艺人的手掌温度,用笔尖书写新技法的创新故事,让更多年轻人看见——非遗从不是过去式,而是等待青春续写的现在进行时。

图片:赖俊潭 谢春兰
文字:鞠艾珈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