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下,河南农业大学—豫农行动派“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跨越江苏淮安、山西长治、山东淄博、河南信阳等多地,齐聚商水县姚集镇。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在田野间、村落里、老人家中留下了青春奋斗的足迹,以“科技助农、教育扶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科技扎根田野,助力产业振兴
抵达姚集镇后,团队首站便深入姚集生态园葫芦,葡萄种植园。在商水县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协助下,队员们化身“技术指导员”,手持修枝剪为葡萄藤科学修剪,以专业知识优化作物生长形态。在双桥村的种植基地,他们规范采摘成熟葫芦、清理田间杂物,还跟着农户学习耕地技巧、拔除杂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咨询老师,寻求专业援助,为葫芦生长营造良好环境。
“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我们终于把专业知识用在了实处。”队员们表示,科技助农不是口号,而是弯腰劳作时的每一次精准操作。通过与当地种植户交流品种特性、栽培管理经验,团队将高校科研资源与乡土需求对接,让农业技术真正扎根土地,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文化浸润乡土,点亮教育之光
在双桥村党建广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看着国旗升起,更明白青年要为乡村振兴担当的意义。”这份信念化作行动,延伸到乡村教育的帮扶中。
在书法兴趣课堂,队员们协助李老师指导孩子们握笔、运笔,与孩子们一同感受汉字韵律;设计的普通话互动环节上,绕口令挑战、诗词朗诵等小游戏让笑声传遍村落,在趣味中提升孩子们的口语能力。李老师挥毫题词的瞬间,不仅是对活动的肯定,更见证了青年学子架起的“文化桥梁”——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让知识与文化在乡土间流转。
服务温暖基层,践行青年担当
“好闺女好孩子!”姚集镇的孤寡老人拉着队员的手,眼角的笑意温暖了整个盛夏。团队深入村落逐户探访,陪老人拉家常、听往事,用陪伴驱散孤独;在后曹河村,他们清理公共广场杂草、检修健身设施,让乡村环境更整洁宜居;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健康知识,将关怀落到民生细微处。
从协助农户劳作到关怀孤寡老人,从参与村务服务到收集村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议,队员们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扎根基层。他们说:“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更要人心暖。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想让这里的生活更有温度。”
从科技助农到教育扶智,从文化传递到民生服务,河南农业大学豫农行动派“三下乡”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担当。这个夏天,他们在姚集镇的土地上,既让专业知识对接了乡村需求,也让青春理想融入了时代洪流——因为她们始终记得,这场“三下乡”之约,为的是让乡村更兴旺,让乡土更温暖,让青春在服务祖国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署名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豫农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