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赓续精神血脉
时间:2025-07-10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青年家国情怀,7月1日至7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滁州市红色教育馆实践小分队怀着崇敬与求知的心情,奔赴滁州市新中国主题馆、滁州市博物馆和王枫烈士陵园,通过沉浸式学习、互动体验与宣讲实践,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精神探寻之旅。
触摸历史脉络,感悟先辈初心
在滁州市新中国主题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整齐列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大主题展区徐徐前行。泛黄的土地改革文件、锈迹斑斑的农具、记录工业建设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奋斗历程。
在“滁州记忆”专题展区,讲解员着重讲述了皖东地区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当听到滁州百姓用独轮车为前线运送物资、无数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投身建设时,团队成员姚和康眼眶湿润:“这些展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生命答卷。”在多媒体互动区,同学们通过VR技术“穿越”到1949年的滁州街头,身临其境感受革命胜利的喜悦。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大手牵小手,共筑红色信仰
在滁州市博物馆,团队成员与当地小学30余名学生组成“红色学习小组”,共同聆听讲解员以“皖东烽火”为主题的专题讲解。展厅内,一尊尊烈士雕像、一封封泛黄家书、一件件战争遗物,将大家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讲解员生动讲述了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过程,以及滁州儿女在渡江战役中“划着木船送大军”的感人故事。
“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历过这么多壮烈的战斗!”一名小学生指着地图上的战斗遗址感叹道。团队成员趁机与孩子们展开互动,通过问答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学习效果。大学生叶良琢化身“小老师”,带领孩子们模拟革命时期的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看到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希望。”团队负责人杨俊洁感慨道。
青山埋忠骨,哀思祭英魂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王枫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团队成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敬献花篮……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先烈的敬意。全体成员向纪念碑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随后,陵园工作人员讲述了王枫烈士的英勇事迹:1948年,时任区委书记的王枫为掩护群众转移,孤身引开敌人,最终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王枫烈士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乡亲们安全’。”听到这里,许多同学潸然泪下。团队成员周家乐在笔记中写道:“站在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上,我真切感受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更觉青年一代使命在肩。”
青春宣讲,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实践活动尾声,团队成员走进当地高校开展“青春心向党,红色永传承”主题演讲。成员们结合“三下乡”所见所感,用鲜活的案例、真挚的情感讲述红色故事。 演讲现场团队成员与大学生们积极互动,分享各自的感悟。一名大学生表示:“这场演讲让我意识到,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是铭记历史,更要在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担当。”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学、讲、传”三位一体的实践形式,让滁州学院学子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接受精神洗礼,在互动宣讲中传递信仰火种。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红色精神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红色精神是最生动的教材,希望同学们将此次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行动,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践行者。”
作者:杨俊洁 来源:三下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