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竹代塑、低碳发展”的倡议在社会各界愈发深入人心。暑假伊始,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竹艺非遗风,新材筑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便踏上征程,深入宣城市泾县,聚焦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以及竹材产业的创新发展,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调研实践活动。
7月4日,实践团首站抵达泾县小岭村,此地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竹帘”的发源地。在村委会方主任的领下,团队拜访了第六、七代非遗传承人。成员们亲身参与到宣纸竹帘的制作过程中,切身体验了其复杂精细的工序,深刻领悟到“工具精度决定品质”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团队还跟随当地工作人员深入“九岭十三坑”竹林种植地,实地探寻这片利于竹林生长的独特地形与生态奥秘。
“从清晨亲身感受千年技艺传承的艰辛,到倾听村民的心声、理解他们对传承的殷切期盼;从与村委共同商议发展平衡之道,到实地领略竹林生态与产业的共生智慧,此次行程让我们对非遗的认知,从单纯的技艺层面升华到了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团队成员孔茜感慨。
那么,现代竹产业究竟如何发展?这也是实践团关注的重点。7月6日,实践团走访了宣城宏宇竹业有限公司。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成功实现传统竹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其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技术荣获2015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调研期间,团队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包含高温蒸煮碳化在内的10余道防虫防腐核心工艺及其带来的技术突破成果。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竹材的强度、使用寿命和耐候性,为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仅如此,在该公司打造的“第三自然”户外竹建材应用示范区,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经过科技赋能的竹材在栈道、亭台等户外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亲眼见证了高性能户外竹建材与自然生态的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奔赴泾县孤峰村,对省级非遗“油纸伞”展开调研。为全面了解其传承现状,团队随机采访了30名村民。调查结果显示,老一辈村民对油纸伞怀有深厚情感,然而年轻一代对此普遍兴趣缺缺。
针对这一现象,传承人郑国民坦言,油纸伞制作工艺繁杂且耗时良久,年轻人很难耐得住这份寂寞。同时,加之推广渠道有限,市场认知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针对这些问题,双方共同深入探讨了解困思路,例如积极加强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吸引青少年亲身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竹材产业的创新发展,未来我将致力于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让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队长张振轩如是说。
投稿人:张振轩 谷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