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烈日炎炎,朝曦落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便是缀上星芒,为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渡上金光。在这条矮板凳上,一位斑驳白发却一丝不苟的杵着拐杖的弓身老人,便是73岁的守陵人王建刚。学生们蹲跪在老人身旁,听着那些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身后便是那片英魂永存的园陵,每个人心中都泛起一寸又一寸涟漪。

图为纪念陵园所摄 梁茗烊 供图
红色火种:父辈的遗志,心灵的烙印“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的父亲,原是一个普通农民。却毅然追随红军,担任通讯员、炊事兵,用最质朴的方式支持革命。而红军走了,他便整日无精打采,失魂落魄,不知道干什么,但他心中始终常常思量......”王建刚娓娓道出他的父亲与先烈们的故事,“在墓前扯扯稻草,扫扫淤土,时不时对着墓碑,默默的流泪,说着旁人听不清的话。”这些时光的画面常伴他左右,在父亲的感情熏陶中,一颗红色的种子悄然播种落地,即使懵懂,亦是深厚。
直至他父亲76岁时,一纸病危书分隔出阴阳两线。但在临终前,他的父亲却交代了一句:“我老了,走不动了。你得经常去扯扯草,扫扫土......”也许这份遗憾的嘱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在一辈子的悠长旅途中,尽管心房小小,却也装下了这份厚重的情感,“想起他们的伤口,化脓、溃烂,流脓血,甚至骨头都显出来了。”在故事里,红军真正地留在了他的心中,更让那颗种子生根发芽,孕育出使命的花朵;而讲述外,红军也烙印在学生们心中,更多的新鲜血液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迎风而上。

图为实践团献花圈所摄 梁茗烊 供图
三十六年坚守:扫帚下的责任与信仰
潸然泪下之际,另一批默哀的队伍上前。在石阶上,是一段忧伤却有宏伟的歌曲奏响。在这种真情流露的气氛之下,时间仿佛拉回到那个他站在病床前的模样,王建刚接过了那把使命的“扫帚”。在他看来,这把扫帚不仅仅是一把扫帚,更是一份嘱托,是一份责任,也是他对父亲的承诺,还是他对二万五千多位烈士的承诺。也许就是万语难尽涩于口,祈尔繁芜胜常春。而这一扫,便是36年之久。

图为采访守陵人时所摄 梁茗烊 供图
三十六年来,他手持扫帚,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长眠于此的25048名红军烈士,用一生践行着对父辈的承诺、对英烈的敬仰,更用行动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老人跛脚的身影,截肢的右手,都不妨碍他来到这片土地,延续这份责任。当他平息着走下山去,另一面便会燃烧着爬上山去分布烈烈朝晖。所以,除了王建刚,还有红军的后人及子孙。他们得知陵园的沃土下埋葬着的鲜红角色是谁,从四面八方奔赴至此,带着一家老少来祭拜牺牲的将士。台阶上,或是出现革命战役中存活下来的战友,他们不禁流泪,已是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在碑前唤着再无人应答的名字,万里踪蹬,以此为归。
传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11年,在通江共计50多处找回那些遗失的英魂,王建刚怅惘:“青山处处埋中魂。”历史书上常被人称颂的角色,李时珍、王爱玲也都在这片望不尽的陵地之内。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无字之碑尤甚,但不妨碍他们都是这个幸福的新中国的开拓者与守护者。王建刚回忆着他父亲的话:“他常说,当时死的红军太多了。没钱打那么多棺材,村民们只能勉强凑出一两口棺。个头小的娃娃兵,少年兵,往往一口棺就得装六七个。更不济,便是挖个大坑,一起埋了。”他的声音变得有些颤抖,但转而看向围成半圆的学生们,这些稚气未脱的脸。“但我很高兴你们来问我,我做了36年才退下,我三个儿子也接着做,我想这就是传承吧!”

图为老人勉励实践团所摄 梁茗烊 供图
学生们的脸上舒展开来,从听先辈们拼搏的残酷的战况而紧张,到老人一代又一代守着那份责任的感动,再到对学生们青年的美好嘱托而开朗。正如采访结束之际,王建刚与学生们握手,眼神真挚又坚定,眼眶里是擒住不落的温热的泪,看向学生们,道出一句:“时代属于你们年轻人,你们就是中国前进的希望。”
王建刚的故事,是个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托付。三十六载春秋,王建刚用一把扫帚、一份承诺,守护着红色记忆,也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他的故事,如陵园中的松柏,四季常青;他的精神,如红军烈士的英魂,永垂不朽。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这份坚守与传承,恰似一盏明灯,照亮过去,更指引未来。中国,便这样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春日载阳,福履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