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一两黄金一两墨 千里峰峦千里课——合工大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探访绩溪老胡开文墨厂纪实

时间:2025-07-12     阅读:
  一棵松倒下化作一缕烟,一缕烟升起凝成一锭墨,千年徽墨传承,探寻非遗老胡开文墨厂徽墨,是笔尖流淌的干年墨香,是徽州山水与匠心的凝萃。松烟入髓,胶法天成,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研之无声,一方徽墨,藏尽了时光的厚重,也晕开了笔墨间的万千气象。
  徽山铸骨,墨海扬波。 7月11日,绩溪上庄镇老胡开文墨厂的晨雾里,松烟与樟香交织成韵,锤声共古训震荡成歌。三下乡团队踏墨而来,于“黄金凝墨”的传奇中溯文脉之源,在“峰峦载课”的厚土上植传承之根。
  墨承千载史 匠守百年心
  “天下墨业在绩溪,制墨高手数上庄!”69岁的胡嘉明厂长声若洪钟。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一锭描金松烟墨,日光下泛出紫玉光泽。 作为徽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在此坚守四十三载,亲历墨厂从十一人作坊到“安徽老字号”的蜕变,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凝神观摩制墨流程:炼烟、熬胶、拌料、捶打、描金.....十数道工序环环相扣。桐油混漆料在铁盏中燃烧,烟灰轻如蝉翼;墨泥置恒温板上反复搓捺,须力透掌心,描金笔尖游走龙蛇,金粉勾勒黄山云海。胡嘉明拾起墨锭慨然:“人磨墨,墨磨人!三万杵方得一锭,静心慢工方能成器!”
  老匠人指案头烟炱:“松烟取黄山十年老松,煅百日成炱,细若雾尘;胶汁采皖南陈胶,存三载去燥,柔如春水。” 两相对照,恰是“选料如淘金,制墨若炼心”。
  队员抚“艺苑墨宝”题匾,指尖触到的,是从南唐李廷珪到当代匠人的执着——墨里藏的是史,心里守的是魂。
   墨淬四十载 匠燃一脉魂
  和胶车间,木杵起落震青石板:“轻胶十万杵,墨质坚如石!” 赤膊匠人挥汗摔打,墨团在石臼中渐显筋骨,是“力透千钧,方得铁骨”,赤膊匠人搅动烟胶,炭炉吞吐浓烟,古铜色脊背映着熹微天光。“松烟煅百日,胶陈三载,力气更得匀如溪水流!”臂弯起落间,汗水摔落墨池,溅起 “轻胶十万杵” 的铿锵回响——这是烟火与筋骨淬炼的墨魂,每道工序都刻着“重料、精工”的基因。
  描金案前,素手执笔蘸金粉:“金粉研如雾,笔锋悬若丝!” 匠人勾描黄山云海,金辉在墨锭上流转,是“心细如发,才生柔情”。
  队员试握锤、学悬腕,方知:硬在千锤百炼,柔在一念精微,刚柔相济,方为徽墨本色。
  问古寻根脉 求新续华章
  队员在采访中问:“制墨这么多工序,这么高的要求,咱们对于年轻人都是怎么教学的?” 胡厂长摸着祖传墨模说:“墨模刻的是‘守正’,我们教的是‘创新’;老料做的是‘根本’,文创融的是‘时风’” ,厅堂中间的48 斤巨墨“鉴真东渡”静卧如磐石。“这座墨雕是三十年前的,当时要做的时候同行都说我是疯子,说做不成,现在不摆这了,学徒不光得敢干肯学,还得解放思想嘛,”胡厂长半开玩笑似的说。
  从1982年守厂空壳,到如今“安徽老字号”焕新;从贡御重器,到乡旅伴手礼走俏——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根脉。
  队员们与胡厂长共立红幅下,誓言掷地有声:“让徽墨故事传得更远!”
  课随峰峦远 初心同墨深
  胡嘉明这份坚守,打破了时光的阈限:既为千年技艺续脉,更向未来递火。当年轻学徒的狼毫蘸起金粉,当文创墨锭刻下时代符号,胡嘉明四十年的“较劲”,终于化作文脉传承的星火,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从“千杵锻墨”的车间,到“万载存真”的传承,胡嘉明的故事,是一个匠人对时光的敬畏,更是一种文明对根脉的坚守。在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这份“墨淬四十载”的执着,正化作“心燃一脉光”的力量,激励更多后来者,在墨香里书写新的传奇。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团队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