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遵义小长征”志愿队走进遵义,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凤凰山烈士陵园、红军街等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体悟长征与遵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在红色沃土上接受精神洗礼。
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历史转折处读懂初心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将队员们带回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志愿队队员们驻足于会议场景复原展区,凝视着墙上泛黄的文献资料与历史照片,仿佛能听见当年共产党人在烛火下激烈讨论的声音。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从‘左’倾错误的纠正到毛泽东同志正确军事路线的确立,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在诠释‘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遵义精神。”志愿队队长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在与讲解员的访谈中,从事红色讲解工作多年的王老师坦言:“每次讲解都是一次自我教育,我希望能用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年轻人真正理解‘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队员们注意到,纪念馆内设置的VR互动体验区,视频讲解屏幕前,常有青少年驻足。“通过模拟遵义以及长征的场景,配合视频讲解,能更直观体会长征路上的艰辛。”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的队员感慨,“这让我们明白,长征精神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浸透了鲜血与汗水的实践结晶。”
凤凰山烈士陵园: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力量
苍松翠柏环绕的凤凰山烈士陵园内,高耸的纪念碑直指苍穹。志愿队队员们怀着肃穆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整理缎带,鞠躬致敬。陵园内,红军烈士与革命群众的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都承载着一段舍生取义的故事。
“这位叫‘小红军’的烈士,牺牲时年仅14岁,至今没人知道他的全名……”听着陵园管理员的介绍,队员们眼眶湿润。在调研中,守陵志愿者李大爷的话令人动容:“我爷爷当年给红军带路,牺牲在这山上。守好烈士陵园,就是守住咱老百姓的念想。”
志愿队在这里开展了“擦拭墓碑、讲述英烈故事”活动。队员们小心翼翼地为墓碑拂去尘土,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站在这里,才真正理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含义。”队员们表示,先烈们用生命践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将永远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红军街:在烟火气中触摸精神传承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红灯笼高悬巷陌——走进红军街,浓郁的红色文化与市井烟火气交相辉映。这条全长400余米的街道,曾是红军与遵义百姓鱼水情深的见证地,如今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窗口。
“当年红军在这里驻扎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买东西分文不少,老百姓主动送粮送药。”经营红色文创店的张老板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向队员们讲述祖辈流传的故事。他店里陈列的红军马灯、草鞋等复刻品,成了年轻人了解历史的“活教材”。“现在每天都有学生来参观,有的还会写下感悟贴在留言墙上,这让我觉得守护红色记忆很有意义。”
在与街上青年游客的交流中,队员们发现,00后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接受方式更趋多元。“通过短视频了解红军故事后,特意来实地打卡。”来自遵义本地的大学生小李说,“红军街把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红色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调研感悟:让红色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此次研学中,志愿队共访谈讲解员、商户、青年学生等群体50余人。从“专业讲解如何创新表达”到“青少年红色教育的路径探索”,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调研报告,为红色文化传承献计献策。
“不同群体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践行,让我们看到了遵义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志愿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寻根,更是一场精神接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遵义的所学所悟带回校园,通过主题宣讲、文艺创作等方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续传承。
四川轻化工大学“遵义小长征志愿队”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化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成效,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了初心使命,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传承了优秀的遵义会议精神,体悟了浓厚红色文化。
文 四川轻化工大学 刘玉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