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苏师学子三下乡 | 科技赋能非遗:让泉州木偶奏响传承新声

时间:2025-07-12     阅读:
“非遗承古韵,科技焕新声”,2025年7月,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海丝遗韵 木偶新声”实践团走进福建泉州,开展有关泉州非遗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一“海丝遗韵”,以“科技赋能+青春传播”为双引擎,通过多元调研、沉浸体验、创新创作等方式,为古老艺术注入“新声”,让千年木偶在当代迸发新的生命力。
溯源海丝遗韵:非遗技艺里的“传承基因”
非遗不该被蒙尘,传承不能被断根。实践团以“解码非遗底蕴”为起点,探寻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的文化内核。
在泉州古村古建与历史街区,队员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了解与提线木偶戏相关的民间故事(如《木偶戏班的百年传奇》、《木偶神偷》等)、传统歌谣(《提线木偶谣》及闽南民谣),记录下提线“十八法”等技艺口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内容,为非遗素材库补充了最鲜活的“传承密码”。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乡土闽台”展厅,提线木偶戏的丝线串联起两岸共同记忆。成员们凝视着栩栩如生的木偶,聆听每根丝线背后的故事,深刻体悟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深邃内涵——“每一个动作都缠绕着几代人的匠心,每一场表演都是两岸情感的共鸣”,真切感知到指尖技艺连着文化根脉,眼前木偶载着传承重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了解提线木偶戏 王文静 供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德化白瓷的凝脂薄胎与泉州南音的千年雅乐,无声诉说着“海丝起点”的文明对话史。成员们不禁驻足沉思:这些穿越时空的技艺,正因传承者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清醒,在坚守传统根基时吸纳时代新元素,才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借力国际平台焕发新生。而当代科技,或许就是让提线木偶艺术等非遗奏响“新声”的关键。
对话传承现场:在“守正”中寻“创新”之道
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实践团探究非遗传承的现状与痛点,捕捉到技术赋能的可能性。
在非遗馆的科技互动展区,数字化演示让木偶线控的结构原理一目了然。“一个抬手动作需要控制6根丝线的张力与角度,这和我们研究的机械臂控制系统异曲同工!”亲手操控简易装置时,物理专业学子从力学角度剖析技艺精髓,萌生了“用传感器记录丝线轨迹”的创新构想。
图为实践团在与传承人张老师进行深度访谈 张丹韵 供图
传承人的分享更让团队深受触动。“一根线练千万遍才能让木偶‘活’起来”,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艺术的“魂”——那份凝结着前人智慧与情感的核心内涵,绝不能丢失。
而当谈及科技与传统的融合时,传承人所展现出的“不故步自封”的开放态度,更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他们“以技术为翼,延续文化薪火”的决心。在经典剧目《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的演出过程中,团队对表演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与捕捉,这些饱含生命力的灵动画面,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生动留存,更将作为“木偶新声”项目的第一组“音频数据”,为后续的创新应用积累宝贵的原始素材,为传统木偶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焕新奠定坚实基础。
倾听青年期待:Z世代期待的“木偶新声”
针对Z世代的认知习惯与接受偏好,实践团以“近距离观察+数据化分析”为方法,寻求让木偶戏“被看见、被喜欢”的破圈路径。
实践团在西街、开元寺等热门景点开展500+人次街访。结合线上问卷收集的信息,青年群体的反馈共同勾勒出清晰的需求画像:多数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非遗,但对提线木偶戏的了解仍较有限,亲身观看过现场演出的更是少数。这一现象凸显出传统传播方式与青年接受习惯之间存在脱节。
而在创新方面,年轻人们的诉求十分明确:他们期待看到木偶戏与现代机关、特效相融合;希望能有结合科幻、都市等现代题材的新剧目上映;对手游《逆水寒》在木偶戏主题的开发上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想法印证了“传统+科技”融合路径的可行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在木偶剧院开展街访 王子月 供图
从青年的参与意愿来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木偶戏相关内容,对线上体验活动的接受度较高。对于木偶戏与游戏的跨界联动,绝大多数人也持开放态度。
这些反馈证实了:数字化、年轻化的表达,正是让“木偶新声”触达更多青年,打开“破圈”之门的关键钥匙。
践行青春担当:让木偶在科技中“唱新声”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以“科技+创意”为笔,让木偶戏在青年群体中传得开、留得住。
队员们将收集的故事、歌谣化为数字创作的养分。用人工智能绘制融合闽南建筑与游戏场景的木偶主题插画;制作“木偶动作+民谣音频”的动画短片,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传播,目标播放量达1万次;设计融入木偶经典动作的动态冰箱贴,让传统技艺以趣味物件贴近生活,吸引更多青年驻足关注。
后续队员们将把泉州见闻落地为实践。在江苏、福建等地的社区课堂上,他们将用简易木偶教具结合物理原理讲解,让孩子们在“让木偶鞠躬”的实践中,先一步听见“木偶新声”的序曲。

图为泉州提线木偶剧院《钟馗醉酒》演出 张丹韵 供图
从打捞古村深处的《提线木偶谣》,到构想Z世代青睐的数字作品;从拆解“十八法”里藏着的力学密码,到打磨互动文创的巧思设计——“海丝遗韵 木偶新声”实践团始终以“遗韵”为根、以“新声”为魂。这群青年用专业能力印证:当千年木偶邂逅科技与创意,不仅能守住“海丝”的文化记忆,更能在当代奏响跨越代际的创新强音。
 
作者:王子月 郑怡倩 张丹韵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