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探文化根脉,聚团结力量 ——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守边固防兴村筑梦” 实践支队景颇文化调研纪实

时间:2025-07-12     阅读:
  2025年7月12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暑期三下乡“守边固防兴村筑梦”实践支队在盈江县卡场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金玉强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丹静的带领下,走进卡场镇景颇文化园,深入调研学习目瑙纵歌与龙尚文化。此次活动不仅旨在探寻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路径,更聚焦于文化如何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支队首先来到盈江县景颇族龙尚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及基地。这座2024年10月挂牌成立的文化平台,静静诉说着景颇族与自然共生、向祖先致敬的文化密码。“龙尚文化是景颇族秋收后的重要祭拜活动,‘龙尚瓦’的屋檐承载着对天地的敬畏,‘龙尚寨门’的图腾记录着部落的记忆。”金玉强介绍道。作为2021年列入县级非遗的文化遗产,龙尚文化的“恩版”界桩不仅划分着地域,更在岁月流转中成为各民族共居边疆的见证——如今,这里早已不仅是景颇族的文化阵地,每年都有汉族、傣族、阿昌族等各族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在传统建筑与仪式中感受民族智慧。
  卡厂景颇文化园入口
  在龙尚文化园的参观中,队员们看到文化园内陈列的各族群众共同参与龙尚文化保护的照片,副镇长丹静笑着说:“这些界桩早已不再是‘界限’,而是吸引各族同胞走近景颇文化的‘纽带’。”
  随后,队员们将目光投向景颇族最盛大的文化盛宴——目瑙纵歌。“目瑙纵歌不是‘独舞’,而是‘共舞’!”副镇长丹静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作为景颇族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目瑙纵歌的魅力在于其超越民族界限的凝聚力:每年节日期间,景颇族的目瑙示栋(祭祀柱)高耸入云,柱上的太阳月亮图案象征各族共沐天光,领舞者头戴银泡头饰,在芦笙、铓锣的节奏中引领队伍前行。整齐划一的舞步里,既有景颇族先民狩猎游牧的历史记忆,也融入了各族人民共同耕耘边疆的生活场景。
  丹静讲述目瑙纵歌全景图
  “你看这舞蹈阵型,像不像一条条汇聚的河流?”丹静指着文化墙上的目瑙纵歌全景图解释道。确实,节日里汉族同胞帮忙搭建舞台,傣族同胞带来泼水节般的祝福,阿昌族同胞献上特色乐器伴奏,各族群众手拉手踏歌而行,银饰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民族团结的乐章。队员们在文化园的影像资料里看到,白发苍苍的景颇族老人手把手教年轻的汉族姑娘舞步,汉族小朋友跟着景颇族长辈学唱祝酒歌,画面温暖动人。
  卡厂景颇文化园建筑
  “一场目瑙纵歌跳下来,陌生的人成了朋友,熟悉的人成了亲人。”丹静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项古老的文化活动早已超越单一民族的节日范畴,成为边疆各族群众情感交融的“文化密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景颇文化园的访客留言本上,满是各族游客的真挚感悟:“从龙尚文化里读懂了敬畏,在目瑙纵歌中学会了团结”“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宝贝,要一起守护”。这些话语印证着文化保护与民族团结的深度交融。
  目瑙纵歌仪式装置
  实践支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让大家明白,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各民族的共同参与和共享。未来,支队将梳理卡场镇以文化促团结的经验,探索更多“文化共赏、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路径,让青春力量助力边疆文化繁荣,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沃土上常开长盛。
作者:谭帅阳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