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二)| 深耕泉州,探寻木偶技艺的当代脉动

时间:2025-07-12     阅读:
2025年7月5日,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团在泉州的调研持续深入。继首日以“溯源-互鉴-传承”为主题的探访后,团队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系统溯源提线木偶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深入泉州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通过沉浸式剧目观赏与同传承人的深度对话,真切感受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传承中的温度与创新发展的无限潜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景认知提线木偶的“前世今生”

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在提线木偶戏专题展区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探索。从历史脉络的铺展、角色行当的细分,到制作工艺的拆解与表演技法的解析,丰富的展陈内容为队员们勾勒出提线木偶艺术的完整图景。展柜中,各个时期的经典木偶头静静陈列,其精妙的雕刻技法与鲜活灵动的表情,引得队员们驻足细赏,纷纷用设备记录下这些细节里的匠心。
互动体验区尤为热闹。队员们亲手操控简易提线装置,切身感受“十指悬丝牵万象”的技艺玄妙。“原来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竟需要这般精密的线位控制与力道配合!”一位队员在体验后不禁感叹。馆内更以现代科技手段直观呈现木偶结构原理与动作分解,这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队员们打开了独特的技术观察窗口,也为后续的数字化探索埋下了灵感的种子。
 

泉州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触摸传承温度,探寻创新可能

观众心声:非遗魅力的当代回响

在泉州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演出开始前,队员们对等候入场的观众展开随机走访,倾听这份古老艺术在当代观众心中的分量。
“特意带孩子来感受老祖宗的智慧,让他知道传统艺术有多迷人。”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初衷;“早就听说泉州提线木偶是‘活化石’,今天终于能亲眼看看了。”一位外地游客难掩期待;还有年轻观众笑着说:“刷到过木偶表演的片段,那灵动劲儿太吸引人了,必须来现场!”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回答,既勾勒出木偶戏跨越代际的多元吸引力,也折射出公众对非遗传承的深切期待,为实践团后续的调研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注脚。

剧目展演:指尖乾坤里的生命绽放

随着幕布拉开,经典剧目《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元宵乐》接连登场,为队员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小沙弥下山》中,木偶僧人憨态可掬,挑眉、挠头间满是童趣诙谐,仿佛将观众拉入无忧无虑的山间时光;《钟馗醉酒》里,传承人以刚劲有力的提线手法,让钟馗的豪放与威严跃然台上,每一个踉跄、每一次扬袖都张力十足;《元宵乐》则用密集的锣鼓点与灵动的群舞,将节日的热闹喜庆铺陈开来,木偶们转身、跳跃间,仿佛能让人听见街市的喧嚣与欢笑声。
在传承人的指尖操控下,数十根丝线仿佛有了生命,牵引着木偶做出细腻的表情变化与流畅的肢体动作——小沙弥眨眼时的狡黠、钟馗皱眉时的威严、舞者旋转时的轻盈,都精准得如同真人演绎。队员们屏息凝神,摄像机镜头始终追随着木偶的身影,记录下每一个精妙瞬间,为后续的动作捕捉与技术分析积累了珍贵素材。

深度对话:传承人的坚守与求索

演出落幕,实践团与提线木偶传承人围坐畅谈,围绕技艺传承、剧目创新与科技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传承人细数数十年坚守的甘苦:“一根线的力道、一个动作的弧度,都要练上千遍万遍,才能让木偶‘活’起来。”谈及当代挑战,他坦言:“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这门苦功,如何让传统剧目既保原味又合现代审美,都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事。”
移观幕后,鉴于木偶制作工序复杂,控制的丝线有时多达30条,演员们亲自组装,为的就是在台前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木偶形象。
当队员们问及现代科技(如数字化、动作捕捉)的应用前景时,传承人眼中闪过期待:“传统技艺不能故步自封,科技或许能帮我们留住老手艺,甚至开出新花,但前提是不能丢了木偶戏的魂。”
交流中,一位队员好奇追问:“《元宵乐》里木偶的‘一秒换装’太神奇了,这里面藏着什么门道?”传承人笑着摆手:“秘密说破就少了趣味,观众细细观察,自然能品出其中的巧思。”这番话恰如提线木偶艺术的魅力——既藏着千年传承的匠心密码,又始终向每一颗好奇的心灵敞开。
泉州提线木偶戏因其千年传承魅力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为了推广、传播泉州提线木偶文化,剧院也在考核招收优秀学员,培养优秀人才。此外,剧院还将其与游戏联动,吸引大量新生力量,扩大文化影响力。
 
互动体验:丝线间的“手脑博弈”
在剧院体验区,队员们尝试操控简化版木偶。队员们刚握线杆发力,木偶就东倒西歪,慌乱中还让丝线缠成了一团。指导老师示范时提到,操控秘诀在手腕,需像转笔般轻捻丝线,指尖微动即可让木偶灵活抬手。
练习近二十分钟后,终于有人让木偶完成了“蹦跳”动作。大家坦言,这比打游戏难度高,全靠肌肉记忆把控力度,也因此更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分量。

次日总结:聚焦技术赋能,共绘传承新篇

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系统认知,到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的艺术赏析,再到与观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次日的调研行程层层递进,让实践团对提线木偶的艺术价值、生存现状与传承需求有了愈发立体深刻的理解。观众席间的热切目光,印证着这项古老艺术穿越时光的永恒魅力;传承人指尖的坚守与对创新的开放姿态,更让人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与温度。
 
梳理与传承人的深度访谈,结合在非遗馆积累的系统知识,实践团愈发坚定了以专业所长服务非遗传承的信念。实践队长感慨道:“今日的收获远超预期——既领略了顶尖艺术的精妙,更触达了传承的核心诉求。”她进一步明确了后续方向:团队将加速推进“沉浸式木偶戏互动体验文创装置”的探索,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我们期待以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回应传承人的期盼,让提线木偶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强劲的生命力。”
作者:王子月 张丹韵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