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福利院类家庭里的 “特殊母爱”:用耐心与温情搭建心灵港湾

时间:2025-07-12     阅读:
福利院类家庭里的 “特殊母爱”:用耐心与温情搭建心灵港湾
在福利院的类家庭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 “妈妈”—— 她们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为缺少原生家庭关怀的孩子筑起温暖的 “家”。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砼创华彩,乡伴成长”走进福利院的类家庭,倾听两位 “妈妈” 讲述她们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感受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如何在细节中生根发芽。
“不只是照顾,是把心掏出来的牵挂”
“对他们来说,我们不仅是管家,更是能依靠的‘亲人’。” 谈及类家庭中 “妈妈” 的角色,一位 “妈妈” 坦言,这与普通家庭的母亲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普通母亲对孩子的习惯了如指掌,而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轨迹,“你要反复教、耐心等,哪怕是‘要洗手才能吃饭’这样的小事,都可能需要重复上百次。”
这份角色需要的,是超乎寻常的耐心与细心。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有严格的讲究:内衣内裤必须手洗,不能放进洗衣机;早上起床要自己叠被子,哪怕最后 “妈妈” 还要重新整理,也要让他们养成习惯;吃饭时留意谁不爱吃蔬菜,谁对某种食物过敏,“这些细节记在心里,才能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长大。”
从戒备到依赖: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回响
“一开始他总躲在哥哥身后,晚上睡觉非要攥着哥哥的衣角,我一靠近就哭。” 一位 “妈妈” 回忆起刚接手的小男孩,眼里满是柔软。但日复一日的陪伴,让坚冰渐渐融化:她每天睡前给孩子讲绘本,帮他掖好被角;孩子挑食时,把蔬菜切成小动物形状;当孩子终于愿意扑进她怀里说“妈妈,我喜欢你”时,她站在原地红了眼眶。
更让“妈妈”们动容的,是孩子们笨拙的感恩。今年母亲节,刚中考完的女孩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串手串送给“妈妈”,如今这串手串仍戴在她的手腕上;父亲节时,孩子们凑钱给“爸爸”买了一条烟,“他们不说,但心里都记着你的好。”这些瞬间,让“妈妈”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变成“甜”。
用 “家庭的模样”,教会孩子爱与被爱
在类家庭里,“家” 的仪式感从不缺席:爸爸会和初三的孩子比赛做数学题,故意 “输” 给孩子赢取奖励;妈妈会在孩子考试进步时,带他们去公园玩;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洗内衣、整理房间,也懂得了分享 —— 分零食时不会争抢,遇到矛盾会主动找 “妈妈” 解决,而不是互相打闹。
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妈妈” 们有自己的智慧。曾有个小男孩早上莫名发脾气,“妈妈” 没有追问,而是等他晚上平静后轻声询问,才知道是小伙伴拿了他的零食。“他们不善表达,但情绪都写在脸上,你要慢慢等,让他们知道‘有情绪可以说出来’。”
坚守与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 “家的温度”
“有时候刚把家里打扫干净,转头就被孩子们弄乱;有时候教了无数次的道理,他们还是会忘。”“妈妈” 们坦言,这份工作有不易,但更多的是被需要的幸福。福利院会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社会爱心人士也常来探望,这些支持让她们更有底气。
如今,类家庭里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学,有的学会了照顾自己,他们用行动证明:哪怕没有血缘,爱也能生根发芽。正如一位 “妈妈” 所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有人疼、有人等、有人盼着他们长大 —— 这就是家的样子。”
这份 “特殊母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语中,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成长路。当孩子们带着这里的牵挂与勇气走向远方,那些被反复叮嘱的细节、被温柔接住的情绪,早已化作他们生命里最坚韧的铠甲 —— 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 “被爱” 的滋味,也懂得如何把这份爱,轻轻捧给这个世界。
 
作者:程宇     来源:“砼创华彩,乡伴成长”暑期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