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三下乡:菌业传承与科技赋能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5-07-13     阅读:
  2025年7月11日,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菌业发展新路径,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奔赴宁德古田,先后走进古田食用菌博物馆与福建农林大学菌业研究所,通过传统与创新的深度对话,解锁“中国食用菌之都”从古法栽培到产业腾飞的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实践注入青春思考。  
菌史馆:溯源千年菇业根脉
“农收村落盛,社树新老移”,食用菌栽培是先辈们智慧的传承。菌史馆内,泛黄的古文史资料与泛黄老照片静静陈列,串联起古田菇业千年发展脉络。“从野外偶然发现菌株到现代人工选育,每一步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负责人缓缓讲述,那些记载着明清栽培技法的文献与模拟古人采种的场景复原,让人仿佛看见先民循着 “春采、夏培、秋藏” 的规律在山林间耕耘的身影。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先辈们以汗水浇灌出食用菌产业的序章,让实践队员真切触摸到传统技艺的历史温度。

图为菌史馆负责人讲授食用菌历史 张艺严供图
  业绩馆与机械馆:见证产业腾飞的进化轨迹
  相邻的业绩馆与机械馆,则共同勾勒出产业腾飞的轨迹。业绩馆里,墙上的荣誉证书与数据图表见证着古田食用菌从家庭小作坊到全球供应链的跨越,负责人指着技术资料激动地说:“银耳栽培革新、香菇规模化生产,每一步都是古田人的拼搏!”曾经菇农靠天吃饭,如今凭借技术攻关与装袋技术普及,产量品质双提升,“食用菌之都”的名号响彻世界。而机械馆中,老旧木材切片机与智能装袋机的隔空对话更具深意,锈迹斑斑的齿轮与高效运转的自动化设备并肩而立,“这些机器是产业进化的脚印。”负责人笑言,设备迭代背后,是乡土产业产能的跃升,更昭示着机械化、智能化的必然趋势,让队员深刻领悟到产业振兴中传承与创新的共生力量。  

图为菌史馆负责人分享食用菌业绩 张艺严供图
  架构解析:领略产研融合机制的碰撞结合
  踏入研究所,团队在林铃主任引领下,开启架构原理解析。林主任详细介绍,菌业研究所由管理机构、科研平台、人才团队构成。其运行机制为大学输送人才、科技与项目,政府则给予资金和场所支持。同时,研究院还向社会各方提供企业辅导,质量监测,人员培训与技术创新。共同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三方协同,为古田菌业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桥梁。

图为林铃主任介绍研究所架构 张艺严供图
  科技赋能:从实验装置到产业链延伸
  在林主任带领下,实践队近距离观摩了关键科研设施:无菌操作间内,严格的环境控制、专业的操作流程,保障菌菇健康培育;智慧菇房内,智能调控的环境参数,如同为菌菇生长打造了理想温室。这些设施,支撑菌业科研,助力培育优质菌种、优化种植流程,助力地方产业高效成长,让大家直观感受科技赋能菌业的魅力。而研究所陈列的菌菇副产品更令人眼前一亮,营养丰富的深加工食品、造型萌趣的文创等,将小小的菌菇延伸出多元价值。它们引领企业向多元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更是菌业产业从种植到多元开发的探索,为古田菌业拓宽增收路径、打造特色品牌提供丰富的思路。

图为林铃主任介绍衍生产品 张艺严供图
  从博物馆的千年史料到研究所的智能设备,一天的实践让队员们对菌业振兴有了立体认知。古人用经验守住了产业根脉,而今我们要用科技拓宽未来,正如林主任所说:“青春力量注入,产业未来可期。”这场实践之旅,让学子们既读懂了一根菌丝富一方的奋斗史,也看清了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振兴路。(通讯员 王紫涵,卢雨涵)
 
作者:王紫涵,卢雨涵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