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铁血三十余载,藏着当代青年最缺的“硬骨头”
时间:2025-07-14 阅读:
铁道兵铁血三十余载,藏着当代青年最缺的“硬骨头”
(通讯员:汤雨晨) 7月6日,周三下午一点十五,在武当山镇,铁脉薪传实践团与杨立刚老师展开深度交流。杨立刚以亲身经历与珍贵回忆为笔,勾勒铁道兵峥嵘岁月,从艰苦施工日常到军民鱼水深情,从精神内核解读到青春传承期许,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解码青春成长、传承铁道兵精神,开启独特探寻之旅 。
一、苦旅淬魂:在磨难中筑牢信念根基
“吃不完的黄豆,打不完的猪草”,杨老师口中的铁道兵日常,满是艰辛。物资匮乏年代,流动性部队以东北大豆为主食,战士们施工间隙还要打猪草改善伙食。这不是被动吃苦,而是把“苦”嚼成动力,让“艰苦奋斗”融入血脉,成了刻进骨子里的生存哲学。
回忆施工场景,杨老师感慨万千:风钻轰鸣与人工爆破交织的隧道里,铁道兵直面死亡威胁,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用血肉之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生死嵌入国家建设。他强调,铁道兵精神是解放军精神的延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传承着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叶剑英元帅“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赞誉,精准勾勒出铁道兵的担当。
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的牺牲远超想象。受限于施工、交通与生活条件,他们在非战争年代付出巨大代价,却默默将奉献融入国家建设。这种精神,经杨老师讲述,成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提醒实践团成员:传承铁道兵精神,本质是传承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让“两不怕”的底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启示青年:苦难是成长熔炉,唯有坚守信念,才能在困境中突围。
二、共情传温:于联结中延续精神脉络
杨老师讲述的浪河镇故事,为铁道兵精神添了抹温情。修建浪河水库时,战士为疏涵洞献身,部队怕给地方添负担,默默处理后事;浪河镇前镇长以文字铭记铁道兵贡献,从捐建细节到物资支援,字里行间都是敬意。
杨老师期待挖掘这些“被遗忘的联结”,让军民鱼水情重见天日。在他看来,那些捐建记录、物资清单,是军民共情的具象化。这种跨越时代的情感共振,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纽带,也让实践团成员明白:精神传承,就藏在对“平凡善举”的铭记与延续里。
三、青春承责:以行动锚定传承坐标
采访尾声,杨老师为铁道兵精神的传承锚定方向。他寄语青年,“做好本职、增长本领”,是让“艰苦奋斗”适配现代语境——主动在学研中“自找苦吃”,用知识为担当蓄力;“严格自律、履行责任”,则是将“不怕死”转化为和平年代的坚守,让“铁道兵式担当”融入职场、社会与家庭。
面对“躺平”思潮,杨老师的讲述提供了破局路径:以主动迎苦、用责任锚定价值。实践团的采访,不止是记录历史,更是精神唤醒。当青年在实验室深耕、基层坚守、创业奋进中践行“两不怕”,便是让铁道兵精神完成时代迭代,从历史“建设密码”,变成驱动个人与国家的的“成长引擎”。这场交流,是一次精神基因的解码与重组。从苦旅淬魂筑牢信念,到共情传温延续脉络,再到青春承责锚定坐标,铁道兵精神照见青年成长方向。它启示实践团成员与广大青年:传承精神,要在时代语境中找共振,让历史炬火照亮新长征,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誓言,在青春奔赴中续写华章,成为成长最珍贵的底色!
作者:汤雨晨 来源: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