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为深入践行科技兴农理念、助力乡村振兴,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智慧菌业”实践队,在机电工程学院黄镇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带领下,奔赴宁德古田,深入福建领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宁德调研的第一站,古田“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古田”的产业名片背后,藏着传统与创新碰撞的密码。
探访加工流程:科技改写传统工艺 实践队走进福建领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银耳特有的清润气息。在预处理区域,除去传统的去耳根、三级清洗,福建领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烘干方式,使银耳含水量下降,比传统日晒,该工艺可减少大部分的营养流失。技术人员说:“以前仅晾晒就需要两三天,得到的成品不仅卖相不好,品质也不高,现在只需几小时,质量还杠杠滴!“我们在银耳加工车间的蒸汽与数据中,探寻这朵“金耳朵”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伞”。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银耳预处理过程 张艺严供图
预处理后的银耳被送入烘干车间,与传统日晒工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智能烘干机正以精准的温度控制完成脱水工序。“以前单靠晾晒,遇上阴雨天容易发霉,两三天才能干透,营养流失率超过20%。”技术人员指着显示屏上的参数说,现在烘干机可将温度稳定在45℃,6小时就能完成烘干,营养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成品色泽更均匀,保质期也从1个月延长至6个月。实践队员围在设备旁,仔细记录着温度曲线与脱水效率的对应关系,不时俯身观察烘干后的银耳状态,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观察笔记。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烘干机工作流程 张艺严供图
直面产业痛点:青年智慧碰撞实践需求
“这次交流,我不仅希望你们有所收获,更期望取得你们的帮助”。技术人员真挚地看着实践队成员,碎金似的阳光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光晕。在互相交流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尽管企业已引入部分自动化设备,但在银耳处理的关键环节,人力损耗依旧较高。去耳根时,工人们需手持刀具剔除根部杂质,既要保证耳瓣完整,又要避免杂质残留;烘干前的搬运更是一场“体力战”——湿银耳含水量达80%,重量不轻,需两人合力抬送。这些环节像卡在产业链上的齿轮,让整体效率始终难以突破。面对对方的殷切期望,实践队的成员回应热烈,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队长卢雨涵语气坚定:“我们队正是为解决问题而来,请您放心交给我们!”

图为实践队员与技术人员交流讨论 张艺严供图
时代召唤处,青年振乡行。从智能产房的环境调控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福建农林大学“智慧菌业”科技赋能实践队以行动诠释了“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正如领菌生物董事长叶敏玲曾说的:“我们不仅要让古田银耳走向全国,更要通过科技赋能让它成为世界认可的‘东方养生瑰宝’。”作为古田银耳产业升级的标杆企业,领菌生物以“传统工艺+科技赋能”为核心,构建了从原料处理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在古田这片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土地上,青年力量正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通讯员 雷亦煊,卢雨涵)

图为“智慧菌业”科技赋能实践队与企业合影 张艺严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