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智慧菌业”实践队,在机电工程学院黄镇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带领下,走进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旗下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从理论讲解到田间示范,深入探寻食用菌产业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菌业升级寻找青春答案。

图为队员们聆听听柯丽娜研究员的介绍 张艺严供图
室内课堂:理论与产业的碰撞
在此次参观学习中,听柯丽娜研究员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一行。听柯丽娜研究员首先在室内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的种类、特性以及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她从食用菌的种类特性讲起,对比平菇、杏鲍菇与木耳的生长差异,再到栽培中的温湿度临界点、杂菌防治要点,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实际案例展开。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随后,实践队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木耳栽培示范基地。这里,整齐排列着大量的菌棒,科研人员边走边向队员们讲解木耳新品种紫耳的高效栽培技术,从菌种的选育、培养料的配方,到出菇管理的关键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让队员们对“农业科研”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它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操作,更是与土地、作物的长期对话。大家了解到实验站在示范推广木耳新品种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些技术在提升农户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为队员参观实验站栽培的紫木耳 张艺严供图
示范基地:领略紫耳栽培的技术
离开会议室,实践队跟随科研人员来到位于漳州市锦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木耳栽培示范基地。连片的菌棒整齐码放在钢架上,菌棒表面密密麻麻的小孔中,紫耳正探出紫红色的菌盖,阳光下泛着特有的光泽。据了解,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承担着多项重要的示范任务。其中,木耳新品种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以及毛木耳专业化技术提质增效示范等项目,对于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示范地点位于漳州市锦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示范时间为2025年,旨在通过新技术的推广,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实践队队员们接触到木耳新品种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等实际生产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实地参观时看到实际栽培环境和操作,能更好地掌握菌类生长条件、栽培管理要点等。实践队队长卢雨涵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农业发展,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队员与听柯丽娜研究员在漳州食用菌研究所门口的合照 张艺严供图
夕阳西下,示范基地的菌棒在余晖中泛着微光。实践队员们坐在田埂上,交流着一天的收获。课堂上的“农业工程”知识,今天在菌棒配方、喷淋设备里找到了落脚点。福建农林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国情民意,提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次参观漳州食用菌研究所,是学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通讯员 陈湘,卢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