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乡村、服务群众,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穿越VR时光,定格银发温暖”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0日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八丹乡斜路坡村,在村委会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定格银发温暖”主题影像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旨在运用专业技能,为村中老人记录下珍贵的幸福笑容,传递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

村委鼎力支持,活动氛围热烈。活动筹备伊始,便得到了斜路坡村村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村干部们通过村广播循环通知、微信群广泛转发、村民代表会议重点动员等多种渠道,对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有效提升了知晓率和参与热情,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活动当天,村委会大院人头攒动,洋溢着期待与喜悦。

“天安门前”展风采,即时成像递温情。实践团成员精心布置了拍摄场地:一面以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图案为背景,另一面则铺满喜庆祥和的“中国红”幕布,为老人们营造出庄重而温暖的拍摄氛围。闻讯赶来的老人们络绎不绝。成员们满怀敬意,细致引导老人就座,轻柔地为他们整理衣领袖口、抚平皱纹,调整最佳姿态。随着快门轻响,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却洋溢着幸福光彩的脸庞被瞬间定格。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运用了便携式即时成像打印设备。拍摄完成后,实践团成员们当场精选出最能展现老人神采的照片进行打印。当老人们亲眼看着自己的形象从机器中缓缓“诞生” ,接过尚带余温、清晰鲜活的照片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端详着照片中在天安门前精神矍铄的自己,或在红火背景下笑容满面的模样,忍不住摩挲着照片,相互展示、品评,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拍得真好!”“多少年没照过相了!”“我也有天安门的照片啦!”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村委会大院里,科技便捷带来的温暖与满足感在老人们之间传递,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移动影棚”进家门,关怀照亮特殊群体。实践团在前期走访中了解到,部分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难以亲临现场。为此,团队专门组建了“入户小分队”,扛着设备,将“移动摄影棚”搬进了老人家中。在光线略显昏暗的屋内,成员们耐心地与老人沟通,轻手轻脚地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坐姿,细致地为独居老人整理略显陈旧的衣衫,用真诚的笑容和轻声细语缓解他们的拘谨。镜头聚焦下,即使不便,老人们也努力展现着笑容,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被惦记的暖意。这些珍贵的影像同样在现场打印出来,亲手送到老人炕头,确保这份“专属的温暖”不遗漏任何一位。

光影传情,实践育人。此次斜路坡村影像服务活动,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民生的生动体现。村委会的高效组织宣传与全程保障,村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认可,为活动成功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充分彰显了斜路坡村孝亲敬老的淳朴民风。一张张精心拍摄并即时送达的照片,不仅定格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更承载着青年学子对乡村长者的深切关怀。实践团成员们在服务奉献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刻体悟了社情民意,增强了服务乡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光影之间,科技的温度与青春的担当在斜路坡村交织,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敬老爱老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