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及民政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号召,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情系瑶乡,护苗成长”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专程赴往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爱心家园,开展以留守儿童关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班爱花24年坚守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核心纽带,通过实地调研、支教帮扶、宣传推广等多重形式,着力构建“爱心课堂”教育体系,搭建公益资源对接平台,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启幕:政策星辉与廿四载灯火,照亮瑶乡奔赴路当《“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引,与班爱花老师24年扎根乡村教育公益的身影温柔相叠,一束关于爱的光,便照亮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山径。
那束光里,有政策蓝图的温度,更有一位乡村教师用半生光阴焐热的坚守——由她创办的龙马校外托管机构,早已是孤儿、单亲及贫困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园”,锅碗瓢盆的烟火气与琅琅书声交织,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无风的天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情系瑶乡,护苗成长”实践团队,便循着这束光,踏上了探寻童心守护之钥的旅程。
图为班爱花老师、戚晓光老师在为孩子们上课。班爱花供图
深耕:调研剖解成长密码,课堂淬炼安全羽翼团队成员们化作倾听者与记录者,深入机构。他们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访谈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借问卷梳理成长轨迹。那些藏在低垂眼眸里的求知欲,那些攥紧衣角时流露的陪伴渴望,都成了团队前行的坐标。
“爱心课堂”上,团队成员们以“平安过暑假,安全不放假”为话题展开暑期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安全知识抢答等形式,团队成员将防溺水、防拐骗、交通安全等知识融入小故事,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自救技能,给孩子们的暑假安全打了一针预防针。
在室内安全教育课上,志愿者们采用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生动讲解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拐防骗、溺水、中暑及雷雨天气处理的安全知识。"如果有人溺水,我们应该先大声呼救还是直接跳下水救人?"在龙马机构的教室里,志愿者陈昌睿向孩子们提问。20多名留守儿童围坐成一圈,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8岁的留守儿童刘施华回答:“要先呼救,不能自己下水!”课堂氛围活跃,笑声与学习热情交织。课后,通过随机提问,绝大多数的孩子表示掌握了基本自救技能。团队成员还结合当地河网密集的特点,特别强调防溺水知识,引用真实案例增强警示。在火灾逃生演练中,孩子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沿着安全标识有序撤离。
正如班爱花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的:“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平等支持。”她回忆道,机构成立之初资源匮乏,但坚持为孩子们提供餐食和教育,“政府政策给了我们底气,但爱心才是核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安全知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带来的专业课程正是他们需要的。
图为团队队长林锐给孩子们讲解上网安全知识。供图丁昱淏
传声:新媒体递火传温,公益桥引泉润苗实践团队同样也依托新媒体讲述了这里的故事:班老师的坚守、孩子们的蜕变、实践的温度。这些碎片通过新媒体飞向远方,渐渐聚成一束更强的光——公益平台搭起了桥梁,社会资源循着光亮而来,让更多人看见瑶乡深处的期盼。
图为团队成员丁昱淏正在与心理障碍孩子沟通。林锐供图
这场实践,于团队而言,是一堂浸润心灵的“社会关爱课”:他们读懂了班爱花老师24年坚守里的重量,更懂得了乡村教育公益从来不是一时的奔赴,而是长久的扎根。只有见证坚守的力量,才能更懂得乡村教育公益的重量。
团队将全方位传播项目成果,精准对接社会资源,搭建“爱心桥梁”公益平台建立成长档案数据库,推动乡村教育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班爱花关爱与奉献精神,践行教育公平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出征大合照。林锐供图
回响:以实践熔铸灯芯,续燃乡村教育长灯如今,那束光仍在蔓延。团队正将实践的点滴酿成星火,计划通过互联网平台编织持续的牵挂,让“爱心桥梁”成为永不褪色的纽带。或许某天,会有更多人循着这束光而来,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漫过瑶乡的山脊,让班爱花般的热忱,在乡土里长成一片森林。毕竟,每一颗童心的守护,都是向着未来,最深情的奔赴。(通讯员:施心怡、李熙婷、林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