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地区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青春逐梦柞水・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赴陕西省柞水县老庵寺村开展专题调研。团队以木耳和香菇产业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产业分析等,深入挖掘乡村经济发展痛点与潜力。
实践团抵达老庵寺村后,与老庵寺村村委会开展座谈会。座谈会上,村支书李小涛详细介绍了老庵寺村木耳产业的发展历史。李书记提到,当地村民最早是从河南学习种植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种植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如今,村里由村企合作社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指导等。同时,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

图为实践团与老庵寺村村委会开展座谈会
但李书记也坦言,木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境。种植环节受不可控因素较多,像天气变化等生态因素时常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市场方面,网络营销存在短板,导致产品的市场推广效果不佳;此外,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解决引流难的问题,也是当前亟需攻克的难题。
老庵寺村地处秦岭深处,依托生态优势,木耳种植已成为支柱产业。实践团抵达村内木耳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菌棒货架以及忙碌的采摘工人。

图为木耳采摘基地
在与采摘工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木耳生长关键的湿度与光照调节,仍靠工人们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把控。“有时候凭感觉调整,难免会有偏差,这就导致部分菌床的木耳长得不均匀,品相和产量都受影响。”采摘工人说道。

图为实践团与采摘工人交流
实践团还参观了陕西金柞水木耳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木耳展厅及生产车间。在展厅里,各种各样的木耳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木耳的特点和功效;在生产车间,成员们看到了木耳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流程,对木耳的生产加工过程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图为实践团参观木耳产品展厅
此外,实践团还前往西川村木耳小镇进行参观。西川村木耳小镇在木耳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熟的产业模式、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察、积极交流,探讨如何将西川村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别地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以拓宽发展思路,推动当地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今天,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木耳华丽转身为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为柞水县加大产业脱贫力度开出了一张“良方”。如今在柞水,小木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带给当地群众对生活的更多希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合照
傍晚,实践团成员踏上归程,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见证了“小木耳”如何成就“大产业”,更深刻体会到科技与农业融合的无限可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青年学子躬身实践的信念。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秉持“知而行之,行而思之”的精神,让青春在创新中闪光,让理想在实践中升华,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智慧与数字力量。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终将因科技与青春的碰撞而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