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涵
为了用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中闪光,七月,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法耀乡村行”小队奔赴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群力村,开启“三下乡”实践。他们穿梭于田野农舍,以普法宣传筑牢法治根基,借田野调研洞察乡土需求,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法治注脚 。
(图为队员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墙”前宣誓 吴雪晴摄)
“土地流转合同签的时候得注意啥?”“邻里闹矛盾该找哪个部门评理?”队员们带着这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走进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望驿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爱国、养鹿大户王杰等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需求,解码群力村的产业振兴之道。在入户走访时,队员们用“唠家常”的方式收集民生问题,用方言与爷爷奶奶们亲切交流,针对他们易受“养老诈骗”“刷单陷阱”侵害的情况,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反诈知识,手把手教村民识别骗局,筑牢“反诈防火墙”。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群力村在土地权益保障、纠纷调解等方面存在现实需求,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精准提供法治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正如一位队员所说:“只有把脚踏进泥巴里,才能真正听懂乡亲们的心里话。”
(图为队员与村民们围坐话家常 吴雪晴摄)
“原来到我们这年纪了还能当演员!”村民们围着屏幕,看着以本村土地流转、电商纠纷、英烈保护等案例改编的普法微电影,不时发出感慨。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小队邀请村书记莫建昌以及村民们参演法治微电影,用镜头再现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让晦涩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合同细节到纠纷化解,村民在参演与观影的过程中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让法治观念悄然融入日常。
(图为法治微电影拍摄现场 王依萍摄)
在村里的儿童驿站里,小队成员为孩子们开设趣味法治小课堂。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孩子们在欢笑中了解“遇到欺凌怎么办”“如何保护自己”等法律常识。前四天拍摄的主题微电影展映时,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纷纷举手回答提问,法治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从调研法治需求的“观察者”,到创作普法作品的“传播者”,再到播种法治观念的“引路人”,队员们一直用专业知识践行使命,正如小队初心所言:“以法治赋能乡村,用青春点亮振兴。”
(图为队员指导小朋友阅读民法典 吴雪晴摄)
不管过去多久,队员们依然会记得镜头里的群力村绿浪翻涌,白墙黛瓦在阳光下的鲜亮。儿童驿站的孩子们举着画满笑脸的纸,追着队员们的身影跑过田埂……这些鲜活的画面,是“法耀乡村行”小队留下的最珍贵的“成果”。法治的种子已随微电影的光影、课堂的笑声落入泥土,红色的记忆在宣誓的回声里代代相传。青春与乡土的这场相遇,不是终点,而是法治护航振兴的序章,在群力村的风里、土里、人心里,正悄悄生长出更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