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社区成长:成外学子三下乡活动纪实
在蝉鸣渐起的盛夏,成都外国语学校国际传播艺术学院的“笃志·驷马同行”志愿者们带着青春热忱与专业积淀,走进驷马社区儿童社区,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暑期实践活动。他们以观察者、参与者与赋能者的身份,用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社区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初入社区:感知需求,锚定方向
初到驷马社区,志愿者们便被这里温暖的氛围吸引。社区儿童活动处处透着巧思——墙上贴满孩子们的画作,书架上整齐排列着适龄书籍,角落的玩具区散落着积木与玩偶,空气中满是童真与活力。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后,他们了解到,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放学后的托管场所,更是承载社区对下一代成长关怀的重要平台。由于部分家长工作繁忙,许多孩子的课后时间需社区照拂,如何让这段时光更有意义,是社区长期探索的课题。结合自身“国际传播艺术”专业特长,志愿者们很快明确方向:以“国际传播”为切入点,结合艺术教育形式,为孩子们带来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活动,让“国际传播”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
语言为桥:打开世界,种下包容
语言是沟通的基石,也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志愿者们开启了英语启蒙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魅力。他们摒弃刻板教学,将知识点融入折纸绘画等手工课中,让孩子们在互动中自然吸收知识。当孩子们用不太标准的发音说出英文词汇时,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让学子们感受到知识传递的温度。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包容多元文化的种子。
艺术为媒:释放想象,学会表达
艺术是表达的语言,也是情感的载体。考虑到孩子们对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的天然亲近,学子们策划了“画出我的小世界”创作活动。
他们不设主题限制和表现形式,仅提供画笔、彩纸、黏土等材料,鼓励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所见所感。有的孩子画下社区花园,有的捏出与伙伴玩耍的场景,还有的用色彩拼接出想象中的“未来城市”。在作品分享环节,孩子们争相讲述创作思路,志愿者们耐心倾听并引导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学会了将内心感受转化为具象表达,而这正是“传播”最本质的内涵。
融入日常:琐碎之中,体会价值
除主题活动外,志愿者们还承担起社区日常协助工作。在孩子们完成作业后,为他们讲解难题、分享学习方法;傍晚家长接孩子时,主动交流孩子当天表现,反馈活动中的成长。
这些琐碎事务让他们更深入融入社区日常,真切体会到社区工作的繁杂与重要。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社区的每一份温暖,都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细节里。”
双向成长:调整适应,收获认可
实践中,志愿者们们也在不断调整与成长。起初,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有些手忙脚乱——有的过于活泼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的内向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经过观察与摸索,他们逐渐学会因材施教:对活泼的孩子,用竞赛游戏引导遵守规则;对内向的孩子,通过一对一交流鼓励大胆尝试。
这种从“按计划执行”到“灵活应变”的转变,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实践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理解与适应。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对学子们的到来给予高度认可,这些反馈成为他们继续投入热情的动力,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三下乡”活动的意义——青春力量的注入,能为基层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告别与启程:收获感悟,延续意义
随着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与社区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情感联结。最后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陪孩子们读书、画画,傍晚分别时,孩子们送上自制小卡片,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谢谢大哥哥大姐姐”,简单话语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
离开驷马社区时,盛夏阳光依旧热烈。志愿者们带走的,不仅是实践记录与活动回忆,更是对“责任”与“成长”的深刻体悟。他们明白,这场实践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作为国际传播艺术领域的学习者,未来舞台或许在更广阔的世界,但基层实践让他们懂得,真正的传播始于身边、源于生活;真正的成长,在于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用青春力量为社会贡献光与热。而驷马社区的孩子们,也在这个夏天多了一份对世界的好奇与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便是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供稿来源:成都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艺术学院“笃志·驷马同行”团队
编辑:樊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