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珍护野生飞羽·共筑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开展鸟类生态保护调研活动,探索科技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科技监测,解码鸟类生态密码 实践团队来到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资源保护科科长李成以丰富的鸟类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实践团队系统且清晰地介绍林场从建立发展至今的鸟类资源变迁与现状,内容涵盖物种数量、分布特征及保护历程等多个方面。
科长李成提到,楼观台林场已知鸟类166种,隶属于12目3科95属。在这些鸟类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鸟类7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有10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13种。此外,有13种鸟类属于我国特有物种。
图为科长李成为实践团讲解林场现状。任博栋 供图
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林场长期以来通过采用样点法与样线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鸟类种类调查,即根据林场地形设置固定观测样点,同时沿预设线路进行系统巡查记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为鸟类资源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而这些精准的研究成果,也为当地生态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为科长李成为实践团讲解管护站分布。蒙付豪 供图
羽翼档案:解码林间飞羽生态图谱 科长李成细致的鸟类保护讲解中,他仔细翻阅林场近十年的鸟类观测数据,耐心梳理出种群数量变化、分布区域迁移等关键信息,还整理出127种鸟类的高清图片与生态影像,每一份资料都凝聚着林场工作人员的心血。
这些资料生动定格鸟儿在林间嬉戏、枝头鸣唱的灵动瞬间和它们在不同栖息地的真实生活场景,均为实践团成员直观深入地了解鸟类的生存状态提供丰富素材,让大家对的鸟类资源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实践团成员从讲解中深刻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植物种子传播、森林害虫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它们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举措,更对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图为科长李成为实践团讲解鸟类种类特写。白景琦 供图
校地合作,共绘生态保护蓝图 实践团成员与陕西林业楼观台实验林场举行座谈会,并举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生态保护、林业科学应用、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林场负责人详细介绍楼观台林场在森林资源精细化管护、生态系统修复及林业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实践团成员则结合专业特色,就电气化技术在林区智能化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图为实践团与陕西林业场长交谈。王佳音 供图
此次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华清学院学子搭建出一个将理论知识与林场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平台,未来双方将在生态环境调研、林场技术支援、生态赋能乡村等多个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图为实践团与林业林场工作人员合影。赵雨欣 供图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该实践基地为主要依托,积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乡村发展,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生态保护工作,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