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风信子实践队积极响应共青团海丰县委员会号召,于2025年7月15日走进海丰县梅陇镇梅陇村,开展为期一周的青少年“五育”实践活动。活动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融合本土红色文化、茶文化、首饰文化,为30余名当地青少年带来别开生面的成长体验。
(图1实践队员与学生合影)
前期调研:深入了解需求,精准设计课程 实践队秉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理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当地学校、深入农户家庭等方式,全面了解梅陇镇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认知状况。调研显示,当地6-12岁青少年对本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课外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基于调研结果,实践队精心设计了8门特色课程,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实践”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乡村孩子。
(图2实践队调查小组与当地小学访谈合影)
海丰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莲花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彭湃等革命先烈留下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梅陇“首饰之都”的传统工艺闻名遐迩。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实践队创作了儿童绘本《莲花山下的宝藏》,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三大文化特色,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图3实践队队员在红宫红场调研学习)

(图4儿童绘本部分内容)
德育为先:红色戏剧点亮童心 “我演的郑国粦被抓住时,心里又怕又不服气!”在“红色戏剧工坊”上,10岁的吴素薇认真地分享着自己的表演感受。实践队以梅陇本土红色历史为素材,通过《送药的山路》《大义灭亲》等戏剧表演,让14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品格。课后问卷显示,85%的学生能完整讲述彭湃的主要事迹,12人表示希望再次参加类似活动。
实践队指导老师蔡俊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了书法微课,从握笔姿势到笔画神韵,带领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笔一画中培养文化自信。
智育提升:安全知识护成长 针对暑期安全问题,实践队制作了防溺水、防拐卖、用电安全三门微课。通过动画演示“水草缠身如何自救”、情景模拟“陌生人给糖怎么办”、实物演示“湿手不碰插座”等生动形式,寓教于乐地提升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
(图5线上微课部分内容)
体育融合:律动课堂强体魄 体育教学别开生面——实践队设计了融合音乐元素的“体乐融合”课堂。孩子们跟随奥尔夫音乐进行身体律动,在《棒棒糖》的节拍中挥动沙锤、敲击节奏棒,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又培养了音乐感知力。专门设计的扭胯律动操简单易学,八个八拍的动作让孩子们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会坚持的意义。
(图6学生在做身体律动操)
美育熏陶:艺术实践展才华 结合梅陇“首饰之都”特色,实践队指导孩子们用彩色纸剪出首饰纹样,拼贴成“莲花山风景图”,共完成25件作品,其中优秀作品被村委选为文化站装饰品。
《小猪变形记》绘本阅读课上,队员戴芷珊和朱铭雅通过角色扮演带领孩子们体验“变形”冒险,在游戏闯关中理解“做自己最重要”的人生道理,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图7学生和个人拼贴作品合照)
劳育实践:茶艺体验悟匠心 实践队指导老师王小娟(茶艺师)以莲花山茶叶为载体,教授孩子们识茶、泡茶、品茶的基本技能。在茶香缭绕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感悟到“一茶一叶总关情”的乡土文化内涵。通过亲手体验采茶、制茶的模拟过程,培养了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家乡的热爱。
校地合作:共绘文化新图景 7月15日,实践队与梅陇村村委会进行深度交流。村委书记表示:“希望活动既能让孩子学到知识,又能爱上家乡文化。”双方就活动目标、课程设计及长期合作达成共识。当地小学德育主任观摩教学后感叹:“这种‘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比传统课堂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成果丰硕:文化传承显成效 本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制作安全教育、书法、茶艺等微课视频8个,上传至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2000次;创作儿童绘本《莲花山下的宝藏》1部;完成学生艺术作品25件;建立了“红色戏剧教案包”等教学资源库。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成长。五年级学生林逸博说:“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他们就曾在梅陇的土地上奋斗。”这样的感悟,正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文化薪火永相传 风信子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践行“百千万工程”使命,通过创新的“五育融合”模式,让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探索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为海丰县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