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桂林市漓江流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漓江流域的村落生态与村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7 月 12 日至 15 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漓江青韵”乡村振兴实践团聚焦文旅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赴浪石村、兴坪镇及遇龙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近 20 年来漓江流域村落的生态变化、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对村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浪石村:古村旅游的困境与探索
7 月 12 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桂林市阳朔县浪石村。作为喀斯特峰丛地貌典型区域,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留存着珍贵的传统古村落。团队沿山路深入村落,系统掌握了村庄的历史沿革、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及当前发展困境等基本情况。
实践团在浪石村勘察村貌
初步了解显示,浪石村拥有较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貌独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但因缺乏管理保护、开发程度较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当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团队成员走访村民时了解到,村民曾多以竹筏工为业,并围绕该主业开展配套零售服务,收入一度可观。但受外力介入及年轻劳动力流失影响,近年来当地旅游业发展每况愈下。
实践团与浪石村游客洽谈
随后,团队成员走访当地从业者以完善信息。采访发现,近年来客流量较少,旅游活动已从竹筏体验逐渐转向山路徒步,民宿接待量极少,入住者多为深度体验型或隐居型游客。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当地旅游发展存在产品单一、吸引力有限、可达性及配套不足、开发程度较低等困境。通过调查,团队初步掌握了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业态发展、村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为后续调研提供了实用信息。
竹筏载愁:杨堤文旅之思
7 月 13 日,团队前往杨堤旅游项目景区,通过与当地旅游公司从业者交流,了解到杨堤竹筏产业的运营模式与收入状况。成员发现,当地管理机制存在明显问题,如价格定位偏高、服务水平与价格不匹配等。漫步于典型的桂林山水间,成员们逐步掌握了村落的生态变化、生态旅游发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等情况。
实践团与从业人员了解行业状况
“从前每天划竹筏能收入近千元,如今管理加强了,却带来新问题,游客反而比以前少了,希望能有所改善。”村民王大叔坦言。游客黄女士也表示:“这里风景很美,但体验太单一,除了竹筏拍照,没有更丰富的项目,配套服务也不够健全。”
遇龙村:山水间的文旅生机
7 月 14 日,团队抵达遇龙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河流上竹筏成群,两岸山水葱郁灵动,竹筏浮于碧水之上,彩伞点缀其间,远山近树环绕,尽显闲适氛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外国友人。成员们对当地欣欣向荣的业态产生好奇,探寻其发展之道。
在村书记带领下,团队先后领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石刻、江边山水风光及遇龙桥上的繁荣业态,并了解了遇龙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成员们走访记录期间,结合专业知识梳理村民经营难点与游客需求,最终形成《漓江流域,基于浪石村一带的旅游业态调研报告》。这份以数据为骨架、民意为肌理的报告,不仅精准描绘出乡村文旅的真实面貌,更清晰指明优化路径,为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靶向策略,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实践团与遇龙村党总支部书记展开座谈
座谈会上,遇龙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封志伟介绍,遇龙村打造了渔火节相关表演等特色旅游演艺,暑期每周五、周六各演一场,通过“饥饿营销”模式保持游客新鲜感。演艺以村民为主体,一场表演可为参与村民带来约 9000 至 10000 元收入,同时带动周边餐饮等消费,丰富旅游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依托现有旅游品牌效应,当地计划丰富周边业态,结合金龙巡游等活动引入更多特色内容,推动舞龙等手工技艺展示及农产品、手工艺品展销等融入旅游,利用重大节庆平台动态更新展示内容,提升旅游吸引力。成员们一致认为,遇龙村堪称乡村生态文旅典范,其经验值得漓江流域其他村落借鉴。
兴坪风物,喜忧交织
7 月 15 日,团队抵达阳朔兴坪,当地繁荣的业态让成员们欣喜不已: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两侧,古朴建筑错落有致,商铺林立,招牌各具特色。但随着调查深入,团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据民宿老板介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虽经长期发展仍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相关发展。江上两座未完工的桥梁影响山水美景观感,临时铁桥过窄,人流疏通作用有限;在耕地利用方面,当地与居民缺乏沟通,导致土地资源无法有效让利于民,景区规划与居民生活存在一定冲突。
调研盈果开新局 青年笃行担使命
接下来,实践团将汇总调研成果,从景观提质、线路规划到服务升级、产业布局,多维度深耕细作,以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让青春在躬身实践与服务奉献中焕发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