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怀揣着这份憧憬,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奔赴边疆,在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丽、指导老师杜佳、吴佳欣的带领下,走近萨尔乔克乡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巴里坤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援疆干部蔡甲副主任、新农人闫小兵等奋斗者的身边,聆听他们的故事。
方寸办公室,服务大民生 2025年7月18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走进萨尔乔克乡,对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交流。“这里的星星特别亮,居民们的眼睛比星星还亮。”回顾在新疆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张涵琳这样总结道。大学一毕业,她便主动申请来到这片热土,从最初的内向胆怯,到如今能从容走访居民、精准实现上传下达,成长显而易见。团队成员们在与张涵琳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交流中深受触动,不仅感动于她们的蜕变,更深刻领悟到奉献与坚守的力量,内心深受激励。
情系巴里坤,发改绘蓝图 带着这份感动与思考,团队又来到巴里坤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这里,团队成员认识了蔡甲主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安阳人,2023年5月,他来到巴里坤这片土地。从学生时代铭记的“为人民服务”,到基层工作中深刻体会的“责任担当”,党的信念始终根植在他的心中。在与蔡甲主任的面对面交流中,他既深入剖析了巴里坤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也真诚分享了对于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见解。团队成员们不仅对巴里坤的区位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了更立体、深入的了解,更从这位援疆干部身上,真切感受到了那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担当。
十载守本心,一瓜载乡情 2025年7月20日,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驱车来到三塘湖镇,对返乡创业者闫小兵进行了专访。在交流中,他反复提及自己“要做出老百姓记忆里的新疆哈密瓜”的决心。十年前,这位28岁的年轻人,毅然决然放弃外企工作,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号召。回到哈密老家,驱动他的,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而炽热的愿望。面对起初“不务正业”的质疑和不解,他默默坚持,采用苦豆和羊粪种植哈密瓜,让传统种植焕发了新活力。从重拾传统品种的初心,到攻克种植、物流难题的坚韧,再到农旅融合、升级品牌的创新,闫小兵守住了本土特色和品质初心,更借助政策东风,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也为青年人探索乡村振兴、挖掘创业故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扎根瀚海仰晴空,拄尽沧桑不老翁。”胡杨般的定力,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底色。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中点亮青春的成长历程,援疆干部“不做过客做扎根大树”的坚定选择,新农人对乡土情怀的执着守护正是胡杨精神的鲜活注脚。未来,重庆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也将继续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抓手,奔赴实践一线,深入基层沃土,像胡杨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壮阔征程。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1日
通讯员: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