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京财经大学:“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深入调研宜兴紫砂矿源保护

时间:2025-07-23     阅读:
       为深入挖掘紫砂矿脉的文化价值,传承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传统工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5年7月13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来到宜兴市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对当代著名紫砂陶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洪元先生进行了专访。
图为李洪元先生为团队成员讲述自身经历。李睿劼 供图
从地表拾珍到深井寻宝
       李洪元先生向团队成员展示了七十年代的年采矿档案:矿工腰系麻绳在竖井中悬空作业,铁钎凿下的底槽青紫泥闪着金星。这类现今市价三十万元每吨的顶级矿料,五十年前仅以八元每吨的价格被成车卖给陶瓷厂,李洪元先生沉重而又惋惜地向团队成员揭示出当下紫砂矿源的稀缺现状。
       在黄龙山四号井的百米深处,他触摸过最优质的紫色矿层,也见证过这座矿井的传奇与繁华。然而,资源并非取之不尽。“我们曾经每天开采大量矿石,却浪费了大部分的共生矿。”他敲击展柜中巴掌大的明代五色共生矿标本。这种由紫泥、红泥、段泥、朱泥、降坡泥天然交融的矿料,因露天矿脉枯竭近乎消失。2005年,宜兴市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封禁黄龙山开采,这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血脉按下暂停键。矿源普查数据显示明代可利用矿脉面积达12.7公顷,到2005年封矿时,优质矿带仅剩0.3公顷。李洪元以黄龙山第二代矿工的视角,向团队成员坦言道。当年矿工以为紫砂矿遍地都是,仅在短短五十年间,黄龙山从六十米海拔到近乎消失无不诉说着资源过度消耗的残酷现实,这成为一代矿工的切肤之痛,也转化为众多传承者今日守护紫砂矿源与文化的坚定执念。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洪元先生。李洪元工作室 供图 
从生态修复到人文传承
       青龙山与黄龙山近在咫尺,但所蕴藏的资源是截然不同的。青龙山蕴含石灰岩,用于经济建设,其储量预计开采四十年,实际三十二年便挖穿矿脉,如今通过覆土绿化转型为生态公园。公园依托四个大型矿坑水潭构建景观基底,形成“碧潭清梦、怪石嶙峋”的独特地貌特征,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黄龙山蕴含丰富的紫砂矿,李洪元先生展开1955年地质勘探图,向团队成员指出道,紫砂矿设计开采八十年,仅五十年就濒临枯竭。黄龙山由于地质及矿源的特殊性,采取了另一条保护路径——矿脉活态博物馆。
       修复需尊重矿脉基因。李洪元强调,生态修复可行于青龙山,但黄龙山需要“矿脉解剖式保护 ”。这种将矿山转化为立体教科书的模式,使矿脉留存率提升至92%,开创矿产资源活态保护先例。黄龙山人文历史丰厚,紫砂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资源,更承载着自宋代延续的工艺基因,以人文为出发点制定保护方案,守护珍贵的历史典籍,传承紫砂文化。
在实验室重燃矿脉之光
       泥火小队随着李洪元先生来到了展馆中的黄龙山矿脉剖面前,明代矿工遗留的指纹与现代显微镜的探针形成时空叠印。1978年深井矿工的麻绳还挂在矿井斑驳的梁上,麻纤维嵌入岩缝的每一道磨痕,都昭示着最初的本真——采泥造器,只为传递美的火种。李洪元先生在回忆于实验室还原明代泥料配比时提到,那时他总会不断忆起老师傅曾对他的叮嘱,“造壶如做人,泥有骨不折”,在他看来这句包含深意 话语,其价值比任何数据都珍贵。
图为黄龙山紫砂矿开采图。洪玉苹 供图
       矿源馆的修复示意图上,两种曲线构成启示坐标。当纳米级矿料图谱投射在青龙山矿坑改建的水幕剧场,光束穿透百米深井与数字模型的间隙,在年轻学子眼中映出星火,形成跨越六百年的文明对话。
从法治守护到全民觉醒
       封矿令颁布二十年来,保护成效显著。当时三百矿工失业,但无序开采让优质矿利用率不足15%。封矿前五年,盗采量达官矿的3倍,矿脉破坏率超40%。封矿后政府加强周边保护,营造人文氛围,通过法律和地方政策对偷盗、无序浪费等行为进行严格管控。2023年盗采矿料从2010年的86吨降至0.75吨,12名盗采者被依法判处刑法,无序开采与偷盗的终止守护了紫砂文化的火种。这是一部从混乱走向有序、从破坏走向保护的奋斗史,为紫砂矿源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铸牢了基础。
       “法律是底线,觉醒才是根本。”黄龙山紫砂矿的保护,是一场与时光的竞逐。在采访的最后,李洪元先生将目光投向年轻一代郑重地说道,当年政府克服了市场经济的诱惑和短期利益的阻力,毅然封矿保护,这份远见令人敬佩。但封矿只是起点,真正的守护需要全民素质的觉醒。到今天为止,全国仍未发现第二个像黄龙山一样的优质矿源,只有扩大宣传,让公众认识到紫砂资源的稀缺性,加强保护矿源意识,才能真正促进黄龙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图为泥火小队与李洪元先生的合照。李睿劼 供图 
       通过此次采访,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块矿石都是大地书写的史诗,而保护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文化的浸润。紫砂壶中的茶韵,既要守住传统的本味,又要在时光流转中酝酿新的芬芳。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肩负起紫砂保护重任,以创新方式汲取千年紫砂智慧,将紫砂文化发扬光大。愿以一抹尘泥,守千年窑火不息。(通讯员 张之恒 卞可欣 刘珊珊)
作者:张之恒 卞可欣 刘珊珊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