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为深入探寻紫砂矿源可持续发展路径,传承紫砂文化,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循着陶土的脉络,再次走进宜兴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探访李洪元先生的紫砂世界,在矿脉与匠心的交织里,触摸紫砂文化的肌理与温度。
矿源馆里的时光切片:从岩层到文明
推开矿源展示馆的大门,光怪陆离的陶土标本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块明代五色共生矿。紫泥的沉郁、红泥的明艳、段泥的温润,在方寸间天然交融。李洪元先生称其为“如同野果般被先民捡拾”的珍宝。展牌上的信息显示,在7300年前,宜兴先民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启陶土利用的历史。而黄龙山蕴藏2700万吨紫砂矿中,不足10%的优质矿料,深藏着“人间珠玉安足取”的奥秘。
立体地质模型前,激光笔光束穿透“地层”,仿佛将时空折叠。模型显示,在3米浅层的明代开采面,工匠曾于石缝中轻松拾得天然交融的矿料;在15米深处的民国矿层,铁钎凿击的痕迹仍清晰可辨;而在102米深的四号井作业面,一张七十年代矿工腰系麻绳悬空作业的档案照片,印证了“每克矿料等于三千年沉积”的厚重。展柜里泛黄的手稿上,“11 吨/日”的字迹力透纸背,那是81岁的许秋霞奶奶带领妇女班,完成与男工同量的开采任务的印记,粗糙的扁担印痕仿佛仍留在历史的记忆里。
图为李洪元先生为团队成员讲解。李睿劼 供图
地下矿井的生命印记:一钎一泥总关情
“请弯腰前行。”随着李洪元先生的轻声提示,团队成员躬身步入地下模拟矿井。低矮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行,粗粝的岩壁不时蹭过团队成员的肩头。在微弱的矿灯光束里,鹤嘴镐上明显的磨损痕迹、草鞋残留的泥泞印记,还有手稿上“今日出矿3担”的朴实记录,一一呈现在团队成员的眼前,这些细节拼凑出往昔矿工的日常图景。此时,87岁陈来宝老人“硬凿扁担挑”的话语仿佛在团队成员耳边回响。在那个没有炸药的艰苦年代,矿工们用血肉之躯与岩层对话,每一捧紫砂泥都浸透着汗水。
图为矿工日常用具展示。洪玉苹 供图
展架上陈列着来自不同深度的紫砂泥料。从山表层的绵头五色泥到102米深处的底槽青,泥料的色泽从斑斓渐至沉郁。李洪元先生耐心地解说道,黄龙山的紫砂矿形成于5.5亿年前的浅海,3.5亿年的地质变化让它成了“紫玉金沙”。优异的透气性可锁茶香,丰富的天然色素可呈现上百种色彩。这些独特性,蕴藏在矿工们凿开的每一寸岩层里。
矿井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倾注着李洪元先生的心血。为了完整还原历史,在施工期间,李洪元每天亲临现场,一点一点精雕细琢而成。在为团队成员讲解时,李洪元先生对矿井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工具都烂熟于心。他用生动的语言不仅刻画出了历史的厚重感,更传递出他对矿源保护事业的热爱。
工作室里的匠心对话:泥料与灵感的共生
走出矿井,泥火小队跟随李洪元先生来到了他的工作室,这里俨然是另一重天地。工作室里,满屋的紫砂泥块如调色盘般陈列着。室内摆放着深红的朱泥、米黄的段泥、泛绿的绿泥等多种泥料,每一块泥料上都贴着详细的标签 ,注明产地层位和使用特性。
图为李洪元先生整理的矿料。羊瑶 供图
李洪元先生用手指捻搓一块紫泥,向团队成员展示道,“看这颗粒感,像金沙在指间流动,这是黄龙山独有的‘沙性’”。他又拿起一块明代五色共生矿残片,与架子上的现代泥料对比,指出古今矿料天然融合度的差异,强调了现代工匠需依靠精湛技艺来复原传统效果。在工作室的角落里,半成品紫砂壶旁摆着显微镜,屏幕上是泥料的颗粒图谱。“守艺并非守旧。”李洪元先生笑道,“只有深入了解泥料的成分,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幕,团队成员看到的不仅是泥料的简单堆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先民的智慧与现代的探索,在每一块待塑的泥料中相遇,碰撞出传承与创新的火花。
归途的沉思:守护那抹 “阳羡溪头土”
离开之际,矿源馆外的“五色土”雕塑在夕阳下格外醒目。团队成员对古人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丸土”的赞叹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丸土”是5.5 亿年地质的馈赠,是矿工一钎一凿的坚守,更是匠人千锤百炼的传承。
“全国再无第二座黄龙山。”李洪元先生的话仍在耳畔回响。当团队成员们捧着温热的紫砂壶,茶香袅袅中,忽然明白了此次参观的意义。此行远不止于读懂紫砂的“五色”,更在于读懂它背后的“五味”——地质的厚重、矿工的艰辛、匠人的执着、文化的深邃、保护的迫切。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洪元先生的合照。李睿劼 供图
此行黄龙山,泥火小队不仅触摸到了紫砂的肌理,更激荡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共鸣。团队成员惊讶于地质演化的奇迹,更感动于人类用双手将时间凝固成艺术的执着。归途中,成员们分享着各自拍摄的泥料特写与矿井光影,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最终拼凑成对紫砂文化的立体认知——它不仅是工艺,更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此行最珍贵的收获,是团队共同领悟到的责任:黄龙山的矿脉需要守护,文化的火种亦需青年接力传递。这份感悟,已随紫砂的芬芳,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未来,泥火小队的脚步不会停歇,将带着这份责任继续探寻,让紫砂的温润与芬芳,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过更多个千年。(通讯员 陈猜 洪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