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茅草屋到洋楼遍地生的蝶变密码——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聚芯兴乡”实践团在与常德盛书记的对谈中破解乡村振兴密码
通讯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聚芯兴乡”实践团杨欣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实践路径,7月18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聚芯兴乡”实践团深入探访支塘镇蒋巷村,与带领村庄实现华丽蜕变的“领头人”——老书记常德盛展开深度座谈,聆听奋斗故事,汲取发展智慧。
水乡蜕变:从贫瘠洼地到幸福家园
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蒋巷村,它静卧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一隅,沙家浜的潺潺流水见证了这里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蜕变。稳稳托起的基本民生让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仅体现在物质满足上,更延伸至精神富足层面。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抵达支塘镇蒋巷村,蒋巷村工会主席邹雪军热情接待了成员们。前一日,邹主席已带领实践团完成村庄参观,成员们对蒋巷村有了基本了解。随后,邹主席带领队员们进入会议室,为与常书记的深入座谈做准备。
据了解,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常德盛书记作为先锋人物,以矢志不渝的信念与拼搏实干的精神,带领乡亲们将昔日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如今的全国文明村、富裕村。从1966年担任蒋巷大队大队长时的22岁,到如今年逾80岁,常德盛书记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与热血已近一个甲子。纪录片中,常德盛书记每当提到那段辛酸奋斗史,眼角的泪光与眼神中的坚毅便格外动人,这让实践团成员对这场座谈会充满期待。邹主席感慨道:“只有和老书记有过这样一次座谈,你们才算真正不虚此行。”
与起初惴惴不安不同,见到常书记瞬间,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可亲可敬的笑意,顿时一股暖流涌入众人心田,一缕春风拂去所有焦灼。一句句“小周、小陈、小杨、小史”的亲切称呼让实践团成员喜不自胜。透过常书记脸上的道道沟壑,实践团成员仿佛看到了时间的褶皱里那个躬身田野、为民谋福的瘦弱身影。实践团成员不禁感慨,唯有像常书记这样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人,才能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带领这座水乡走向康庄大道!
图为常书记与实践团开展座谈会。 史恩博 供图
信念如炬:以愚公之志改天换地
蒋巷村从1966年“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血吸虫病肆虐、村民生活困苦的境地,蜕变为如今焕然一新的富裕明星村,离不开常书记“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坚定誓言。邹主席热泪盈眶地说:“这就是蒋巷村的‘一带一路’——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我们贫困村走上一条富裕路!”
谈及支撑自己走过艰难岁月的力量,常书记将自己的艰辛寥寥带过,而是以长者教诲小辈的真诚态度,眼神坚定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毛主席,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为什么蒋巷村能发展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分量,大家都清楚,党是人民的救星!吃水不忘挖井人!”说道动情处,常书记用干枯的手轻轻拂去眼角的热泪,真挚情感令人动容。
实践团成员还更进一步了解到,党的理念与思想始终指引着常书记调整发展路线,他也始终牢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农民,有利于集体。实践团队长陈妍在随身的笔记本上记下,中国发展至今,不乏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官员,贯彻落实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学习常书记“把一切精力用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上”的理念,中国乡村面貌终有一日会“敢叫日月换新天”!

图为蒋巷村宣传板。 杨欣怡 供图
初心如磐:以服务之心暖民心聚民力
作为中心村,蒋巷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令人称道,早在十多年前便率先践行垃圾分类理念。提及这些前瞻性举措,常书记谦逊地表示:“村里建老年公寓、福利院,就是要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靠的是责任心,不是钱。当官要站在群众立场,体谅他们的难处。社会主义是集体努力就有收获!”
“让城里人羡慕,让村里人舒服,让外国人信服。”是常书记为蒋巷村定下的发展目标,他以“三不原则”严格约束自己,始终廉洁奉公,让“为民服务”的理念深植于蒋巷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蒋巷村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落脚点是为党争光,为民造福。全国上下应当积极学习这一服务理念,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实践团成员也将把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化作报效国家的动力源泉。

图为蒋巷村史馆展板。 史恩博 供图
薪火相传:以奉献之姿拓振兴之路
前一日的游览中,实践团成员注意到蒋巷村整村风貌完全与周围村庄截然不同。据了解,蒋巷村紧跟国家中心村发展战略,积极实施改革举措,目前已进入发展后期。实践团队长陈妍问道:“蒋巷村的中心村战略是如何辐射到周边村庄的呢?”常书记会心一笑:“绝大多数的中心村走的是并村发展路子,而我们更注重‘授人以渔’,通过工业发展创造岗位,为周边村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收入。”
此外,常书记还致力于传递发展思路,帮助他们选好路子。他重点强调:“规划要跟上时代,不跟风,要有创造思想。老产品要升级,靠新思路,决不能照搬照抄。”实践团成员杨欣怡深有感触:“这正如我国在曲折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有立足实际,才能行稳致远。”

图为常书记、邹主席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史恩博 供图
座谈尾声,常书记热情地说:“一回生二回熟,你们这些年轻人有这样的觉悟很不容易,有机会我们继续探讨。”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书记虽功勋卓著却毫无架子,热切关心后辈发展,将人生智慧倾囊相授。
此次座谈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蒋巷村的振兴密码。未来,实践团将致力于将蒋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理念,外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让更多乡村在振兴之路上焕发活力。绘乡村振兴中国图,让蓝图变实景——中国乡村的蜕变,中国见证;中国乡村的故事,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