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一片稻田里长出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聚芯兴乡”实践团深入计家墩村探索以民宿为特色的乡村振兴方略 通讯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杨欣怡

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片稻田里长出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聚芯兴乡”实践团深入计家墩村探索以民宿为特色的乡村振兴方略

通讯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杨欣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聚芯兴乡”实践团于7月16日深入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计家墩村,实地调研这个江南传统村落如何通过一些列举措实现华丽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计家墩方案”。
 

规划领航向:五大片区绘就乡村新蓝图

“为了更好实现乡村建设,村民已经被集中迁出,这里主要是民宿核心区。”在计家墩村妇联主席赵思佳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主村域核心区,一幅精心绘制的乡村规划图在眼前展开。据了解,当地以民宿为核心的旅游项目由上海世博会总设计师所创办的“乡伴”公司负责规划建设。通过水系梳理、空间重构,村庄被科学划分为公园休闲区、乡野互动区、民宿核心区、田园观光区、湿地涵养区五大片区,形成“功能清晰、业态互补”的发展格局。
作为规划的核心载体,民宿核心区总投资高达2亿元,占地面积近100亩,已开设江南半舍、缦舍安澜等50余家风格各异的民宿。这些民宿大多临湖而建,将江南水乡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浑然天成的设计带给实践团成员视觉上的震撼。配套的拾月咖啡、水牛书店等特色店铺,让乡村旅游从“住宿停留”升级为“体验消费”。实践团成员史恩博在参观后感慨:“这里的规划既具有前瞻性又接地气,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乡村价值的深度挖掘。”
图为赵主席为实践团介绍计家墩村发展历程。 史恩博  供图

生态绘美景:幸福呵护润泽乡村好风光

“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招牌。”沿着新计港漫步,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绿植,岸边步道上游客或散步或拍照,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是计家墩村生态振兴的生动写照。
“生态好了,游客自然来。”赵主席介绍道。依托优良生态环境,村里开发了皮划艇、稻田研学等生态旅游项目,仅暑假就接待亲子游超5万人次。实践团成员杨欣怡表示:她在这里看到了计家墩村在守护生态底线的同时留住了乡愁、打开了发展空间。
IP引客来:“理想村”成都市休闲新宠
作为昆山东部临沪村庄,计家墩村距上海青浦区仅五分钟步行距离,到上海市区车程1.5小时,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其成为都市圈休闲消费的“后花园”。计家墩村顺势依托其世外桃源般的乡野风光,成功打造了“理想村”文化IP。通过差异化定位吸引周边城市客群。
在这里,实践团遇到了许多驱车前来的游客。来自上海的游客告诉实践团:“从上海来这里非常方便,周末带着家人来住两天,与景区的拥挤相比,更加身心舒适。”实践团成员纷纷给予肯定,乡村不应当复制城市,而是应该用乡村的独特价值吸引城市,为快节奏的生活建立一个人心所向的“乌托邦”。

青年聚热土:三大学院培育乡村新力量

借助上海的强大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优渥的人才引进制度,计家墩村已成为创业青年的汇聚之地。在发展过程中,计家墩村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了“创客、乡建、管家”三个学院。“创客学院”搭建创业平台,吸引100多位乡建人才返乡建设,培育出特色业态项目30余个。此外,“乡建学院”与南大等众多高校合作,为村庄规划、业态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管家学院”则针对当地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输出,帮助他们实现村内再就业,从而增加收入。赵书记补充道:“我们这里有国内规模较大数字游民聚落——‘林克岛’,50余名程序员、设计师在这里远程办公,为乡村带来更多新理念、新资源。”
肥沃的人才培养土壤外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许多原著高学历人才也愿意回流家乡,反哺家乡。他们基于对家乡的理解而提出的建议,也在一定层面帮助计家墩村调整发展路线,行稳致远。

烟火共宁静:乡村振兴的“平衡术”

在与“光之营”管家的交流中,实践团捕捉到一个值得思考的细节:如何在保持乡村宁静气质的同时,增添生活烟火气?“虽然游客很多,但本地生活氛围较弱。”管家的观察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讨论。
实践团队长陈妍建议借鉴“乡野市集”模式,让村民摆摊卖特产,游客也有机会体验手作,聚人气的同时也不妨碍接地气。让乡村既有“诗和远方”的浪漫,也有“柴米油盐”的温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光之营”管家。 史恩博 供图
此次深入探访计家墩村的经历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造景”,而是以文旅、生态、人才的“三驾马车”满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加速驰骋,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计家墩村的探索,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实践团成员也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赵主席合影。 史恩博 供图
 
 
 
作者:杨欣怡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