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智慧助老”及网络安全宣传的相关要求,团队成员联合润心社区开展“银发数字课堂·网络安全护航计划”。团队以“调研筑基+沉浸体验+延伸传播”三位一体的实践形式,通过前期问卷与走访掌握老年人易受骗类型,在社区搭建“防骗超市”开展购物式防诈体验、情景互动等活动,并结合采访拓展宣传范围,实现反诈知识从理论普及到基层落地的有效转化,助力老年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调研先行细摸底 课程精设扣需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精准锚定老年人的防骗痛点,润心社区与志愿者团队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全方位筑牢调研根基:社区通过微信问卷定向推送,快速汇总出高频问题;志愿者则化身“民情联络员”,重点走访高龄、独居老人,细听其遭遇或听闻的保健品推销、高息理财等诈骗经历,梳理出易受骗类型与心理弱点。经过对问卷数据的交叉分析与走访案例的分类梳理,团队精准提炼出“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集资理财”“扫码领礼套信息”等三大老年人易中招的诈骗类型,并据此针对性设计出“防骗超市”实景体验等贴合老年人认知习惯的活动形式,让每一项内容都直击需求痛点,为后续精准反诈、高效传知筑牢了扎实基础。

图|团队成员进行入户调研
实景互动巧体验 防骗知识入脑心在润心社区活动现场,四张桌子搭建起 “防骗超市”:物品架上,真酱油、米与贴有 “无蓝帽子勿买” 标签的空保健品盒形成鲜明对比;理财架上,“高息存折” 模型旁的 “利息超 5% 十有八九是骗局” 警示语格外醒目;陷阱架前,“扫码送鸡蛋” 的二维码牌与 “免费体验” 的按摩仪,在志愿者演绎下揭开套路真相;收银台的模拟结账场景,则生动讲解支付环节的防骗要点。老人们在引导下体验 “购物式防骗”,“击鼓传花问答” 中,方言演绎的防骗口诀朗朗上口;“诈骗场景猜猜乐”里,肢体比划的骗局情境引人深思;DIY 反诈漆扇时,“不轻信”“核真伪” 等口诀贴纸与手绘图案相映成趣,将安全意识融进指尖创作。

图|实践队员在向老人讲“高息存折”

图|实践队员教老人做漆扇
延伸宣传拓半径 防骗意识融日常活动落幕并非终点,而是反诈宣传向更广领域延伸的起点。为让防骗知识穿透社区边界、触达更多银发群体,志愿者团队兵分多路,开启“靶向宣传+场景渗透”模式:他们先走访周边社区,通过与负责人、居民交谈,摸清不同社区的诈骗风险特点 —— 有的受保健品推销困扰,有的常遇 “养老服务” 骗局。在此基础上,志愿者们创新宣传载体:在小区凉亭组建 “板凳宣传队”,老人们围坐纳凉时,就用 “张阿姨被骗经历”等身边事接龙,在谈笑间拆解诈骗套路;穿梭于菜市场、广场舞广场,借着问菜价、聊舞步的闲聊,自然带出 “扫码别贪小便宜”“转账先问儿女” 的提醒;在社区公告栏贴上图文漫画反诈海报,用醒目形式加深记忆;还通过社区反诈微信群,转发老人们参加 “防骗超市” 的视频,让熟悉的场景和面孔成为鲜活教材,让防骗意识悄悄融进老人的日常生活。

图|实践队员对社区负责人采访

图|板凳宣传队成员正在请老人讲解反诈小故事(封面图)
本次防诈护航实践活动不仅让老人们在轻松氛围中学会识别诈骗陷阱,更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反诈宣传需要贴近生活、融入日常。当看到老人接过漆扇时认真念叨 “不轻信、不转账” 的样子,便能感受到,每一次场景模拟、每一次互动问答,都是在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编织一张更安全的防护网,这种用真心换安心的过程,正是志愿服务最珍贵的意义。

图|实践队员结束活动后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