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木根“活”韵传千载,漆器焕“新”映时代

时间:2025-07-28     阅读:

在非遗活化与产业振兴成为乡村发展重要方向的当下,为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路径,2025年7月15日,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寻影榕城”实践团队走进闽侯县上街镇与竹岐乡,探访 “闽都古韵” 木根雕传承人工作室与太古大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亲身体验,挖掘传统工艺的传承故事与发展路径。

(“寻影榕城”实践团与木根雕传承人林剑波及其工作室成员合影)

(“寻影榕城”实践团成员在太古大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影)

匠心·闽侯木根雕

“刀锋游走处,朽木化神奇”

上午9时,实践团队抵达工作室,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国家级工匠工作室领衔人林剑波展开座谈。林老师不仅结合《禅宗》、《福在眼前》等代表木根雕作品,向成员们分享个人创作经历与作品案例,还借助金丝楠木根雕《渡》向团队成员们进一步阐释创作理念。作品历经冲水清淤、读形设计等七步精工,暗含着他以刀为舟、渡人亦渡己的心境——既让朽木焕发新生以滋养世人,也在雕琢中完成自我的修行。

移步木根雕创作区,展厅内陈列着数十件形态各异的木根雕作品,三位工匠师傅正凝神雕琢龙纹胚料。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纷纷上前亲身体验粗坯打磨,讨论雕刻细节。过程中林老师谈到,一件好作品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打磨,5年、10年都是有可能的。

谈及发展瓶颈,林剑波老师直指核心。他表示,金丝楠木虽名贵,但比材质更缺的是“有故事的设计”。除此之外,他还提议成员们可组建大学生直播团队,让年轻人用镜头讲述雕刻刀下的匠心精神,让老技艺游出新天地的活水。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同步拍摄剪辑了相关视频素材,用镜头语言多维度记录匠艺细节与传承故事。

(实践团队成员与木根雕传承人林剑波开展座谈)

神韵·竹岐太谷大漆

“百磨成大器,一器载乾坤”

下午15时,团队转赴竹岐乡,探访太古大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漆器生产车间内弥漫着大漆特有的温润气息,阴干区的漆器整齐排列,漆色从琥珀到玄黑层层晕染,亮漆区的成品流光溢彩,独特花纹样式的生命力与七千年技艺的厚重感在此交织。

太古大漆主理人兼设计师程千帆热情地向实践团队展示成品漆器,细致介绍了工坊融合自动化设备与传统手作的生产全流程。从裱布、上漆到反复打磨,成员们感受到漆器生产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不变的匠心,而这经过百次打磨方现流光的漆器,更是机械无法替代的温度。董事长程喜重点向实践团成员强调漆器中的美学理念,也希望能让大漆这一国家级非遗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让“阳春白雪”融入寻常百姓家,方为真正的传承。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直播间,参观专业直播间并采访“太古茶煊漆坊直播间”主播。采访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如今非遗产品实用性增强,销量稳步上升,太古大漆逐渐被大众熟知,这是对产品的一种认可。

(太古大漆主理人程千帆向团队成员讲解漆器成品)

木根雕的“化朽为奇”与脱胎漆器的“破茧成蝶”是闽侯非遗精神的重要注脚。木根雕联袂高校设立创新实验室,太古大漆用网络直播拓展新的消费渠道,传统工艺正以跨界融合方式打开产业新局。

“从前在课本里读到的‘非遗’总带着距离感,这次亲手触摸过木根的纹路、感受过漆料的温润,才真正懂了什么是‘匠心’。”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将进一步整理相关图文与视频素材产出主题纪录片与稿件,让更多青年透过屏幕看见闽侯传统技艺里蕴藏的温度,让千年手艺在数字时代长出新的触角。

(实践团队成员在木根雕创作区体验粗坯打磨)


( 任羽筝 熊美茹 唐安妮 苏瑜 )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