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齐山蜜薯甜了振兴路:头雁振翅,呼唤归燕

时间:2025-07-29     阅读:
2025年暑期,”西北民族大学赴招远市乡村精英流动影响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开展实践调研,聚焦主题,走访了蜜薯产业核心区道东村与北马驻埠村。调研发现,齐山镇通过“红色头雁计划”培育本土精英实现产业突破,然而,北马驻埠村人才回流数量有限,对其产业竞争力提升形成挑战。
一、头雁领航:道东村的精英培育样本
在道东村,实践团见证了“红色头雁计划”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作为齐山蜜薯核心产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全自2022年加入“红色头雁计划”后,带领村民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亩产提升。通过烟台市农科院专家定期培训,李健全掌握了脱毒种苗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将全村80%的土地流转为规模化种植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这种“支部书记+技术专家+合作社”的模式,使道东村成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并吸引2名大学生返乡参与电商运营。2024年,道东村通过抖音直播实现蜜薯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印证了“头雁效应”在技术转化、资源整合中的关键作用。
 
二、精英流失:北马驻埠村的发展困境
 
与道东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马驻埠村。该村虽拥有砂硼钙土壤优势,蜜薯种植面积达500亩,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全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40%,且无一名回流创业青年。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峰坦言:“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种地。”

图为在北马驻埠村与张书记合影
尽管张书记极参与电商培训并尝试直播带货,但缺乏专业运营团队,2024年线上销售额不足10万元。更严峻的是,该村农业生产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机械化率不足,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实践团在田间观察到,多数地块仍采用人工翻土,与道东村的智慧农业设施形成强烈反差。
 
三、乡村引才留才的“两难”:好政策难敌现实差距
 
齐山镇通过“双招双引”引入烟台市农科院技术团队,建成胶东甘薯交易中心等产业平台,为精英回流创造条件。但北马驻埠村因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难以承接政策红利。村内道路狭窄、物流网点缺失,导致蜜薯外销成本增加,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实践团访谈发现,该村村支部委员会书记反映“家乡缺乏发展机会”。有村民表示:“在城里跑快递挣的能多点,回村种地只能混个温饱,差距太大。”这种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人才外流,使北马驻埠村陷入“产业弱-收入低-人才少”的循环。
 
四、破局路径
针对北马驻埠村的困境,实践团提出几点建议:精准培育本土精英与“新农人”队伍,优化土地流转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激励并设立有关乡村振兴贡献的奖项,以强化情感联结,同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争取升级道路、建设冷链仓储并引入高效物流,共同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机制,夯实产业升级基础。
 
齐山镇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既需要“红色头雁”的引领,也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回流。北马驻埠村的困境警示我们,单纯依赖外部技术输入难以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文化浸润和利益的再分配,重塑乡村对精英的吸引力。唯有实现“人、地、业”的深度融合,才能让蜜薯田里开出更绚烂的振兴之花。
 
作者:钱乐瑶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赴招远市乡村精英流动影响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