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7月17日,由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助农逐梦”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2022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王万才的带领下,实践队伍来到王庄村村使馆,探寻其发展的脚步。在王万才的介绍下,王庄村的发展宏图呈现在一行人眼前。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变迁,王庄村村民口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王庄村也早已不是贫困村,正乘着改革开放和精准扶贫的东风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与党支部书记翟春艳的面对面座谈,实践队伍了解到王庄村辖9个自然村,耕地5230亩,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效钾,产出的红薯糯性强、甜度高、品质好,广受市场欢迎。王庄村投资9200万元建成了33000平方米的红薯产业科创园,依托村级合作社,已建成78个红薯育苗大棚,当地红薯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促使薯苗培育、红薯种植、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红薯产业,王庄村带动了215户652人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
17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脱毒种苗组培实验室、品种试验区和种苗快繁区。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推广红薯新品种,做大做强红薯产业,推动了唐河县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王庄村牢牢把握住唐河红薯产业这一特色产业,通过做大做优做强红薯产业,王庄村从积贫积弱的贫困村变成脱贫攻坚的示范村、乡村振兴的样板村。王庄村的脱贫故事是值得贫困村借鉴的优秀事例,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