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清晨,朝阳为南江镇苦瓜种植基地的藤蔓镀上金边,贵州大学黔岭蔬香实践队的队员们踏着露水走进田间,一场围绕苦瓜苗性状采集的实践活动在此展开。这片承载着村民增收希望的种植基地,当天迎来了特殊的“技术助手”。
队员们分组行动,穿梭在一行行苦瓜苗之间。他们手持测量工具,仔细地对苦瓜苗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等性状进行测量并记录。园艺专业的喻克平蹲在一株叶片泛黄的苦瓜苗前,用镊子小心翼翼取下土样:“冯叔您看,这片地的土块偏硬,可能是排水不畅影响了根系吸收。”她边说边将土样装入密封袋,旁边的种植户冯师傅俯身查看:“难怪这几垄长得慢,原来问题在这儿。”
图为喻克平同学在观察苦瓜的生长情况 严溢供图
在采集株高、叶片大小等数据时,队员喻克平发现不同区域的苦瓜苗长势差异明显。“您看这边的茎干直径普遍比另一边粗0.3厘米,花期也早两天。”她指着记录表向基地技术员周威请教,对方翻开自己的种植日志:“这两片地施肥量一样,难道是光照时长的问题?”一番讨论后,队员们决定追加采集光照强度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苦瓜花蕊 蒋浩浩供图
回到基地会议室,队员们和农户围坐在一起整理数据。“最愁的是病虫害,去年一场白粉病就让收成减了三成。”冯师傅搓着手上的泥土叹气。漆卓琼立刻拿出手机展示病虫害图谱:“您看这种小黄点就是初期症状,用硫磺悬浮剂按1:500比例喷施,三天就能控制住。”她边说边在本子上写下配比公式,周围的农户们纷纷凑过来拍照记录。
图为实践队员与农户讨论苦瓜病虫害解决方案 蒋浩浩供图
“以前凭老经验种,现在这些娃娃用数据说话,我们心里有底了。”农户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种植难题全倒了出来:坐果率低、畸形果多、储存期短……实践队队长李丹逐条记下:“这些问题我们带回实验室分析,下周给大家带具体方案,包括种植密度调整和施肥配方。”
基地负责人田欢看着堆满桌角的记录表,算起了明白账:“去年亩产4000斤,要是能解决这些问题,增产两成没问题,一户至少多收入三千块。”她握住队员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这片地增值的信心。”
实践队指导老师张万萍了解情况后说:“让学生在田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农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意义所在。” 而在田欢看来,这些大学生的到来,让“科学种植”不再是墙上的标语:“等这批瓜上市,我要给娃娃们寄一箱,让他们尝尝科学种植的甜。”
文字:李丹
摄影:蒋浩浩 严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