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闽音振红,古韵承辉”三下乡实践队奔赴闽南地区,围绕闽南语传承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深入挖掘闽南语文化价值,为这一承载地域记忆与家国情怀的古老方言,探寻新时代传承发展的路径。
共话闽南语传承 共筑母语教育梦
根据闽南语的发展历史,实践队来到闽南语核心发源地之一的泉州,深度参与了一场跨学段教育沙龙,其核心议题聚焦于“从幼儿园到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母语教育”。主办方“说咱闽南话”APP研发团队邀请了学前至高等教育等多领域代表,采用“线下研讨+视频号直播”结合模式,围绕闽南语文化传承与母语教育体系开展了一场打破时空限制的文化交流。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说咱闽南话”APP团队负责人的合影
图为沙龙研讨现场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沙龙结束后,实践队向古汉语与闽南方言研究学者王建设教授和晋江市人大代表苏达娜老师进行采访。王教授指出希望通过家庭日常渗透、学校系统教学、社会氛围营造的三者协同,能够破除“学方言影响普通话学习”的认知误区,让多语言能力成为拓展思维、认识世界的窗口。苏达娜老师则分享了幼小衔接闽南语教材编写进展,强调以“孩童带动家庭”的辐射效应,助力新闽南人融入当地生活,通过传承闽南方言促进文化传播与社会融合,让闽南语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情感桥梁。
图为王建设教授(古汉语与闽南方言研究学者)发言
图为苏达娜老师(晋江市人大代表)发言
赏非遗木偶戏 续千年文化魂
为深刻体验闽南语的文化底蕴,实践队走进泉州木偶剧院,在《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等经典剧目展演中,沉浸式感受提线木偶戏与闽南语交融的独特魅力。
图为《小沙弥下山》表演现场
演出间隙,实践队与木偶表演艺术家戴老师深入交流,探寻非遗传承与方言保护的共生路径。戴老师回溯提线木偶戏从汉代起源、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流播的历史脉络,解读《钟馗醉酒》中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强调“闽南语是木偶戏的灵魂载体,记录与传播是传承的双引擎”。戴老师寄语实践队队员,要以年轻人的创意与热情,通过短视频、创意剧、校园展演等方式,让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共鸣,让传承真正“活”在当下。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泉州木偶剧院戴老师的合影
走街巷调研 听文化脉动
为唤起大众对地方语言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历史悠久的闽南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实践队在泉州西街开展关于“会讲闽南语吗”的街访提问,收获了各年龄层市民的创意回应,生动展现了闽南语在当代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活动特别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参与者用闽南语演绎"马冬梅"等影视剧经典片段,诙谐的方言对白让古街巷充满欢声笑语。
此次实践,集美大学“闽音振红,古韵承辉”实践队从教育研讨、学者对话,到非遗体验、街头调研,多维度探索闽南语传承路径,挖掘闽南语文化价值,联结多方力量,为闽南语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未来,实践队愿以青春之力,真正践行“闽音振红,古韵承辉”的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守护文化根脉,让闽南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