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新曲,闽台共谱——华侨大学实践团探索两岸乡建乡创合作路径 为进一步了解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两岸融,同心建:走出一条闽台融合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于7月4日深入福建晋江金井镇及其辖属的围头村忽然塘东村,探寻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以及产品体验等实践活动,展现两岸合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磅礴力量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守正创新:战地基因焕活文旅融合站在被誉为“海峡第一村”的晋江围头村的“八二三战地公园”瞭望台,金门岛清晰可见。金井镇围头村书记介绍,围头村特殊的阵地资源是乡建乡创的根基。在省住建厅政策支持下,台湾团队充分挖掘战地文化,在1958年炮战留下的坑道、炮台遗址旁开设了互动研学区。“我们把炮弹碎片改造成文创菜刀,将国防教育转化为研学课程,年均接待千余团游客。”围头村副书记补充道。

金井镇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左三)向团队成员介绍围头村乡建乡创发展情况
实践团成员/提供
当前,战地公园不仅是国防教育基地,更通过台湾团队在文创产品开发、空间改造、活动策划等方面的支持,打造出沉浸式研学活动,“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抓鲍鱼”成为当地特色文旅名片。“从炮火轰鸣到商港繁荣,战地基因已成为围头最独特的文旅标识。”村党委书记洪水平表示,这张特色的文旅名片融汇了乡建乡创台湾社区营造团队的心血,正让“海峡第一村”的梦想照进现实,让乡村有所发展、让台青有所触动、让人民有所收获。

金井镇围头村党委副书记蔡雄彬(左)与晋江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分享围头村乡建乡创建设实践过程
实践团成员/提供
成风化俗:生活场景深化心灵联络生活场景是两岸融合的重要载体,是该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县融合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围头村里红娘客栈开辟两岸留言墙,遗址公园免费开放研学,台青驿站金门高粱酒与晋江伴手礼同柜展销,闽台合作硕果累累。“民宿是家,更是交流站。”台胞卢先生冲泡着金萱茶道。台湾社区营造师Viki介绍,由农房改造而成的民宿不仅是旅游接待空间,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塘东村蔡继昆音乐广场,闽南南音与台湾民谣交替回响。负责晋江乡建乡创样板县的台湾团队负责人李佩珍展示设计图:“我们计划在海岸线拆除隔离栏,新增观景平台。让65岁以上村民可免费登顶饮茶——商业空间更要有人情味。”生活场景再造,打破村民心理藩篱。李佩珍在接受实践团队访谈时谈到,“农房改造项目落地后,村里老人常送来自种花生,这种信任千金难换。她强调,建设要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要把台湾成熟的社区营造经验有方法地融入到大陆的建设中,关注生活化场景、关怀当地居民的心意,才能实现融合与发展良好成效。

台湾团队负责人李佩珍(左一)接受实践团专访
实践团成员/提供
凝心聚力:机制创新培育共富样本晋江乡建乡创样板县项目办公室内,台湾团队正比对施工进度。去年晋江以“三镇五村”联动方案夺得全省考评第一,获800万元专项资金,其核心在于精准分工、细致陪护、陪力赋能。
先是分工协作,在塘东村主打“海角一号”文旅,福全村聚焦适老化改造,与其余两村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再是陪护机制,以12人的台湾团队抽派人员驻村一年,带村民开发南音音乐会、风筝节等文娱活动。与此同时通过培力赋能,开设糕点制作等课程,挖掘乡村村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2025塘东村音乐美术节暨蔡继琨音乐学院美育浸润乡村活动
实践团成员/提供
“乡建乡创不是复制粘贴。”李佩珍以在龙岩落地的乡建乡创案例对比,“沿海重产业联动,山区先补基建短板,但共通点是所有设计必须解决真实问题。”台湾团队驻村365天完成调研、设计及部分工程实施,累计发掘多处民生痛点,如将垃圾堆积点改造为沿海观光台、儿童游乐设施等。

实践团大合照
结语:蓝湾金沙织锦绣,两岸同心筑梦圆。目前,晋江已培育“战地文化研学”“侨厝新生”等融合项目,通过实施闽台乡建乡创项目,让台湾团队在在广阔乡土中拓宽视野,让乡土大地汲取发展希望,让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发展中推进,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得到切实提升,让振兴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这条以乡情为纽带、以民生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的特色之路,不仅催生了“从炮火到烟火”的金井蜕变,更探索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国式乡村振兴新范式。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的理解,也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总结闽台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路径,探索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学术力量。从“战火记忆”到“烟火繁荣”,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样本,更是海峡两岸同心筑梦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