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广西8月1日电(通讯员 黄诗怡 宋静静 高美琦 肖心怡)
为积极响应“文化赋能产业,科技助力三农”的号召,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队与7月份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探索民族特色文化与农产品品牌的融合发展之路。
图1“农品新生”调研队合影
第一站:走进百色科研基地,科技赋能农业品牌化
7月31日,调研队首站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农科所办公室秘书农卓斌先生展开深入交流。队员们在与农卓斌先生面对面访谈及实地探访中,详细询问农产品的相关情况,系统了解了百色地区农产品品类、产量及地域分布特征。农卓斌先生介绍道,百色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2024年蔬菜产量达350万吨,拥有百色芒果、德保脐橙等多种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还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调研队成员与农卓斌先生的合影
随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队员们参观农科所的智能温室大棚。棚内,物联网传感器灵敏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智能灌溉系统精准为农作物输送水分养分。眼前的景象让队员们耳目一新,他们深刻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些先进科研技术让队员陈秋丽感慨道:“课本里的农业科技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真实场景,真切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革。”队员们还仔细观察了不同品种的幼苗,从芒果苗到蔬菜苗,它们在先进技术的呵护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队员们不时向工作人员提问,深入了解育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科研创新点,对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3 调研队员参观专业的科研育苗大棚
第二站:探秘壮锦技艺,解码“非遗+农业”融合基因
7月31日,调研队转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访壮锦加工厂厂长周腾靠先生。在壮锦制作工厂,周厂长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壮锦的制作工艺。周厂长介绍道,壮锦生产的天然纱原材料中棉麻经线、蚕丝等大多依赖本地种植,通过非遗公益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非遗+农业”特色产业链。队员们还了解到广西工美院在壮锦染色工艺上正研发推广天然植物染料,如桑叶、黄栀子等都是重要染料来源。看着众多精美的壮锦作品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团队成员韦可明感慨:“在这次意义非凡的调研探访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壮锦产业的‘台前幕后’,也能感受到当桑蚕、棉麻不仅是经济作物,其编织成的壮锦更是文化符号,农产品就真正获得了新生!”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了解到壮锦产业在市场拓展方面的成果。看着一件件精美的壮锦作品,其应用场景愈发广泛,从传统服饰到现代家居装饰,壮锦正以崭新姿态走进大众生活。团队成员韦可明感慨:“壮锦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与农业资源融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农产品在文化的加持下,真正实现了‘新生’”。

图4 周厂长介绍壮锦的原材料来源
此次“三下乡”调研活动,“农品新生”调研队收获颇丰。通过这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科技与文化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壮族文化为农产品注入灵魂,科技改良农业基因,二者融合潜力无限。未来,“农品新生”调研队的队员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与农产品品牌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让乡村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