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思颖)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凝心聚力,始终聚焦农村基层实际需求、农民群众所思所盼用劲发力,改进创新组织方式与活动内容,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更对路、更有效,使基层真正得实惠,并生动践行“行走的大思政课”,转化为深刻的内涵底蕴。
青年行动,深入基层。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银洞铸红心,下乡践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自抵达巫溪县乌龙乡,便以七日实践为笔,在基层一线的沃土上躬身耕耘。从赓续红色基因到赋能产业发展,从守护文化根脉到帮扶乡村教育,青年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乡土,以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新动能,在田埂阡陌间刻下了深刻而珍贵的实践印记。
红色基因浸润初心,党员精神照亮征程。
老党员们用奋斗书写的人生篇章,为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直抵心灵的党性教育课。全国劳动模范吴显才将半生心血倾注乡村公益,创办敬老院25载,温暖收留90余名困难群众,以“要么当好,要么不当”的执着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镌刻党员使命;83岁的刘运太53岁时毅然考取医师资格证,开起便民药店守护乡邻安康,他寄语青年“扎根基层方能成就价值”,话语间满是对乡土的深情与对后辈的期许;拥有59年党龄的熊良志,家境清贫却为乡村修桥捐出数万元积蓄,用“为人民服务不掺私心”的纯粹坚守,诠释着“初心”最本真的内涵。
老党员的双手虽爬满了沟壑般的岁月刻痕,却始终稳稳托举着乡村发展的希望。实践团成员深有感悟:“老党员的事迹让我们真切明白,‘初心’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代代相传的实干品格,是在乡土间扎根生长的信仰力量”。

图为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吴显才同志特写。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与成员采访刘运太同志。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与成员采访熊良志同志。彭艺摄
电商助农激活产业引擎,“黄金果”拓宽增收通途。
实践团深入高竹村海拔1200米的翠冠梨种植基地,开展系列助农实践。队员们分工协作,细致完成优质果实筛选、标准化装箱等工作,又迅速搭建起直播场景。镜头前,他们向全网推介翠冠梨的独特品质——依托高海拔生长环境,果实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甜度达14度以上,且已通过县农委绿色食品认证。这场“电商+农产品”公益直播,有效提升了乌龙乡翠冠梨的知名度,为这颗“致富果”开辟了更广阔的销路,让山野间的丰收希望顺着网线走向远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梨园工作人员一同摘梨场景。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在梨园直播场景。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梨园负责人一同摘梨。彭艺摄
非遗传承焕发活力,文脉根脉浸润乡村。
实践团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嫁花”传承地,现场观摩传承人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纸,精心绣制花鸟、吉祥等纹样,作品既保留生活的质朴气息,又蕴含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期许。在巫溪县博物馆,黄馆长详解非遗“活态传承”的鲜明特质:五句子山歌以明快韵律传唱田间生活,巫咸孝文(亦称“唱夜歌”“唱孝文”)作为可追溯至商周“巴渝歌舞”的民间口头文学,承载着当地群众对生命与伦理的深刻认知,二者均与地域生活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队员们感慨:“非遗传承绝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要推动嫁花技艺与文创产品结合、山歌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让千年文脉在当代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观摩巫溪嫁花传承人绣花过程。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巫溪嫁花传承人。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参观巫溪博物馆。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采访巫溪博物馆馆长。彭艺摄
教育帮扶播撒希望,多彩课堂点亮童心。
“启智润心,筑梦银洞”支教服务活动在银洞社区温情启幕,以知识传递与情感陪伴为乡村儿童点亮成长之光。舞蹈课上,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练习基础动作,尽管汗水浸湿衣衫,但热情丝毫未减,跃动着童真与活力;“汉字的故事”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通过象形字演变讲解与甲骨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和“星火课堂”环节,实践团成员结合历史资料生动讲述,让红色信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成为此次支教活动最珍贵的反馈。实践团成员坦言:“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我们想让孩子们透过课堂,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聆听实践团成员授课。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学舞蹈。彭艺摄

图为指导教师与小朋友共绘爱国情。彭艺摄

图为石头画成果展示。彭艺摄
实干服务温暖民心,点滴行动汇聚力量。
实践团开展系列便民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作为“洁小青”,队员们清扫社区主干道及公共区域,向居民宣传环保理念,助力打造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作为“河小青”,沿河岸清理白色污染物,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守护河道生态清澈;深入居民家中,发放反诈宣传资料,剖析“鸡蛋陷阱”“AI模拟转账”等常见骗局,提升居民防范意识;在“印迹・影梦”活动中,将7月13日至17日拍摄的居民照片逐一送达,用影像定格乡村生活的幸福瞬间。从环境整治到安全守护,这些务实举措不仅让乡村更具宜居质感,更拉近了团队与乡亲们的心灵距离。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理街道垃圾。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理河道垃圾。甘琪锐摄

图为指导教师科普反诈常识。彭艺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发“印迹・影梦”活动照片。彭艺摄
七日实践虽短,却让青春与乡村缔结了深厚情谊;实践内容虽简,却承载着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赤诚信念。从红色基因的赓续到特色产业的赋能,从传统文化的挖掘到乡村教育的帮扶。每一项行动都浸透着青春的热忱。
以实践为桥,“银洞铸红心,下乡践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故事从未落幕,这份与乡土的约定,正化作持续前行的动力,在时光里续写着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浇灌希望,让奋斗的印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彭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