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以精准化实践破解沟通壁垒,让标准语成为点亮边疆振兴的“星火”,用青年担当践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时代要求,在傣乡大地镌刻下语言赋能发展的鲜活印记。
语透文脉,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
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傣族天文历法、织锦纹样等展品静静陈列,红领巾讲解员用带着地域特色的普通话讲述背后的故事。推普团成员与讲解员一同梳理历法、纹样等词语的标准发音,“每个字的清晰表达,都是让傣文化走得更远的台阶。”团队成员的话道出了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关联。
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内,织锦传承人玉喃一边演示经纬穿梭,一边用普通话讲解“孔雀纹象征吉祥”的寓意:“以前怕说不好没人听,现在能讲清楚,年轻人学手艺的劲头足了。”这种“方言守根脉、普语传薪火”的模式,让傣绣的针脚里、傣历的刻度中,都藏着可被更多人读懂的文化密码。而在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赣滇青年共诵红色经典的场景尤为动人,《八一起义宣言》的激昂与傣语复诵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文》交相辉映,革命精神与民族情谊在语言的共鸣中愈发厚重,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青年心中同频共振。
语助兴业,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曼远村的清晨,电商直播间里传来流利的普通话:“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傣家手工红糖,甜而不腻……”傣族青年的直播镜头前,订单不断跳动。村长岩哈回忆,两年前村民连“包邮”都讲不清,如今靠普通话打开销路,村里红糖、糯米的销量翻了三番。推普团的问卷调研显示,曼远村85%的村民认为普通话“让生意更好做了”,村规民约里的生态条款也通过普通话传播,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村寨的生态保护。
在傣族园,傣医用普通话向游客详解草药炮制:“这株‘接骨草’晒三日研磨,温水送服效果最佳。”清晰的表达不仅让传统医药被更多人认可,更让年轻学徒能轻松查阅现代医典,为傣药传承注入新活力。从田间地头到文旅窗口,普通话正成为乡村产业的催化剂,让边疆的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语连民心,让交融共生绘就新图景
野象谷的午后,工作人员正在用标准普通话向游客介绍象群:“母象是家族的‘话事人’,带领大家寻找水源……”她手中的笔记本上,森林、丝巾等字词旁标注着发音要点,这是推普团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帮她纠正的细节。青春的力量不止于语言。同期,南昌大学“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调研队探访傣医草药、守护野象家园,与推普团共同构成青年服务边疆的立体图景。
团队在4小时里,500余份宣传扇分发出去,回收的反馈中,“希望多些生活场景练习”的建议被认真记下。在勐罕镇儿童活动中心,25余名少数民族学生从低头抿嘴到主动举手,用“铅笔尖尖画雨林”的广告词赢得掌声,普通话正悄悄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正如指导老师所说:“推普不是让方言退场,而是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搭一座桥,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一周的傣乡实践虽已落幕,但语言播撒的种子正在边疆大地持续生长。从博物馆里清晰讲述的文化故事,到直播间里带动增收的流利表达,再到儿童活动中心里怯生生响起的稚嫩普通话,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用青春的脚步证明:普通话从来不是文化的替代者,而是沟通的黏合剂、发展的助推器。
供稿:刘桂花
拍摄:段慧芸 虞洲俊 殷宇鑫 朱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