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金绣前程” 团队助力瑶绣传承创新
来源:张婷 孙瀚雅 廖美萱 梁芯瑞 梁梓耘 曹晓玉
2025 年 4 月 20 日至 7 月 3 日,广西师范大学 “金绣前程” 瑶族织绣调研团队筹备社会实践调研工作,致力于推动瑶族织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近三个月的筹备中,团队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规划,从工具准备到方案设计,为实地调研打下坚实基础。调研背景与团队组建瑶族织绣作为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审美智慧与文化认同,织绣作品是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但当下,这门技艺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适应性不足等挑战,年轻一代兴趣减弱,产品在现代市场难立足,传承发展陷入困境。为破解难题,广西师范大学学子组建 “金绣前程” 瑶族织绣调研团队。“金绣前程” 寓意深刻,“金” 指调研地广西来宾金秀瑶族自治县,“绣” 明确对象为当地瑶族织绣,谐音 “锦绣前程”,寄托着对瑶绣文化焕发新生的期望,也彰显团队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扎实的前期准备扎实的前期理论准备为调研指明方向。团队系统梳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及旅游赋能的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研读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国内外非遗活化案例。团队聚焦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赋能产业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通过分析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江苏苏州缂丝等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案例,构建瑶绣创新传承认知框架,确定《非遗传承创新赋能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研究 —— 以金秀瑶族织绣为例》的选题,明确研究方向和核心内容。精心规划调研路线团队经多轮讨论和信息搜集,规划出全面且具代表性的调研路线。主要调研地点包括金秀瑶族博物馆、县文化馆、“瑶凤凰” 织绣屋、“瑶服世家” 妇字号基地等,次要地点为罗香乡古占瑶寨、六巷乡下古陈村、金秀镇六段村等瑶寨。这些地点形成 “点、线、面” 调研网络:博物馆是瑶绣文化 “中枢”,可了解历史脉络与藏品;文化馆能掌握政策动态与传承人信息;织绣工坊与基地提供专业技艺和产业信息;瑶寨则展现原生态传承现状。考虑到金秀多山地的地理特点,团队选择以客运巴士为主、共享单车为辅的交通方案,分工查询线路时刻表、票价及换乘信息并整理成册,还制定了应对交通延误、天气变化等突发情况的预案。充分的工具与材料准备团队围绕 “非遗传承创新赋能旅游新业态” 主题,设计针对不同对象的调查问卷。面向游客的问卷侧重认知度、购买意愿和偏好等;针对传承人的问卷则关注传承经历、困难及创新看法等,涵盖多个维度。团队计划线上线下结合发布回收问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此外,团队设计制作了融入瑶绣代表性纹样的队旗,准备了专项采访稿和调研介绍信,以便展现团队风貌,顺利开展调研接洽工作。调研团队的初心与使命经三个多月筹备,团队成员对瑶绣有了更深认识,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贡献青春智慧的初心使命。他们深知青年学子的责任,将带着精心准备的方案和热情,深入金秀瑶族自治县,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织绣工坊和瑶寨,与传承人、当地群众交流,探寻瑶绣传承创新赋能旅游新业态的有效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为瑶绣传承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