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邮实践队洛南三下乡:让非遗在青春助力中绽放新彩
七月的洛南,暑气与生机交织。7 月 12 日至 13 日,西安邮电大学 “链动非遗・云播丰饶” 实践队的身影穿梭在这片承载着厚重文化与乡土气息的土地上,用青春的智慧与热忱,为当地的非遗传承和乡村发展带去新的活力。
实践队成员在生产基地前的合影
走进保安镇草编工坊,仿佛踏入了一个由秸秆编织而成的艺术世界。玉米苞叶、小麦秸秆在巧匠们的指尖跳跃,几经流转,便化作一件件精美的提篮、摇篮。“这些看似普通的草制品,一年能创造 2000 多万元的产值,还让 200 多位乡亲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工坊负责人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实践队员们静静观察着每一道工序,从原料的甄选到染色定型,二十余道流程凝聚着匠人的坚守。当发现产品样式单一、线上销路不宽的问题时,队员们结合洛南特有的仓颉文化,提出将古老文字符号融入草编纹样的创意,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时尚气息。
队员们和工坊负责人在会议室商讨
洛味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车间里,核桃的醇香与豆腐干的豆香扑面而来。这里的产品品质上乘,却因包装简陋、品牌不响而 “藏在深闺”。“去年试着用草编筐包装,可线上卖不动,挺可惜的。” 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无奈。实践队员们围坐一起,出谋划策:将草编非遗元素与仓颉造字文化符号融入包装设计,再配上精心拍摄的产品细节图,让乡土特产既有 “里子” 又有 “面子”。一个个想法碰撞出火花,为农产品的 “出圈” 指明了方向。
仓颉造字发源地的石碑无言,却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实践队员们在这里追溯文化根脉,感受着文字诞生的智慧。而在洛南非遗街,手工挂面如银丝般垂落,金箔造花似星辰般闪耀,老艺人们的坚守令人动容。但传承的困境也显而易见:知晓者少,传播范围窄。队员们主动上前,手把手教商户们搭建直播账号,讲解直播技巧,还编制了详尽的《数字化推广手册》。当老匠人第一次对着镜头展示技艺时,眼中的惊喜与期待,便是对队员们最好的回馈。
在洛南特产电商赋能中心前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两天的时光短暂却充实,实践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离开洛南。草编工坊里的创意构想、农产品企业的包装方案、非遗街的直播尝试,都在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一切。西邮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为非遗传承插上翅膀,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而这段与洛南的邂逅,注定成为实践队成员心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激励着他们在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