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科技赋能农耕新图景:云上吉行实践团探寻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高梦婷

  科技浪潮奔涌沃野,智慧农业擘画新章。在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当下,农用无人机作为重要技术载体,正深刻改变传统农耕模式,成为推动农业高效集约发展的关键力量。近日,江南大学“云上吉行”实践团深入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镇茅棚村,聚焦农用无人机技术应用与推广现状,通过田野观察、农户访谈及操作体验等多种形式,实地记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团队成员合影。周文昊供图

  以技为翼:现代农业高效范式加速显现

  在茅棚村农得乐农机公司技术员赵先生负责的稻田旁,实践团成员亲眼见证了极飞牌农用无人机的精准作业场景:40公斤肥料依托预设航线实现均匀播撒,8亩农田仅需两箱电池就能完成施肥任务。据介绍,无人机操作者需经过专业培训并考取相关资质证书,从飞行路线规划到安全距离把控,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过去十几吨肥料需要多人肩扛手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今两人配合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以往多人几天的工作量。”赵先生的现场操作演示,直观展现了这只“智能鸟”对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提升,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高效变革。

  极飞牌农用无人机。周文昊供图

  40kg的肥料。周文昊供图

  无人机播撒肥料。周文昊供图

  以践为桥:技术落地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科技赋能农业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着诸多现实考验。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农用无人机推广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尽管政策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设备购置成本,但操作培训、故障维修等配套服务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同时,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技术断层”,留守农户普遍面临“学不会、用不好”的困境。赵先生指着无人机机身上的划痕坦言:“一些小故障我们还能自行维修,但遇到复杂问题,还是得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支持。”这些实际存在的痛点,折射出智慧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从“设备下乡” 到“能力扎根”的深层需求,也为后续发展指明了需要突破的方向。

  维修无人机。胡宇骏供图

  以新为径:多方探索人技协同破局之道

  通过田间访谈,实践团探寻到了破解当前困境的一些有效方向。赵先生自发承担起“空中农技员”的角色,为邻村农户提供无人机代操作服务,在解决农户实际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技术应用的渠道;相关企业则通过建立保险理赔机制,降低农户使用无人机的风险,提升了农户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实践团成员在亲身体验无人机悬停操控后,结合所学知识,提议当地建设专业的无人机培训基地,为农户提供系统学习的平台。这些探索实践表明,农用无人机等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需要构建 “政策支持 - 人才培育 - 服务网络” 的生态闭环,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 “带不走的乡村生产力”。

  暴雨后继续作业。张雅文供图

  以志为帆:青年学子书写青春助农答卷

  当无人机缓缓掠过雨后的金色稻浪,“云上吉行” 实践团成员在田埂上与农户合影,定格下这一充满希望的瞬间。镜头之内,是科技与农业交融的生动画面;镜头之外,青年学子们既感受到了 “指尖轻触屏幕,肥料云端播撒”的技术震撼,也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既要硬件升级,更需软性支撑” 的现实命题。这场正在田野间上演的“科技革命”,正呼唤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其中,以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搭建“人技共生”的桥梁。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智慧农业的翅膀将愈发强健,托举起乡村振兴更厚重的丰收希望。

  本次社会实践历经3天,通过走访天子湖通用机场、低空经济服务中心和天子湖镇茅棚村,针对安吉县低空经济在文旅和农业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交通局和交投集团的牵头下,安吉县正打造出一条产业融合的道路:传统通航与新兴无人机并驾齐驱、政府引导与农户使用双管齐下,无人机的使用正由点到面深刻影响着安吉县人民的生活。回顾整个实践过程,实践团队深深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也看到了希望和机遇。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宏大叙事,更是每个乡村、每位农民的切身利益所在。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团队成员们纷纷期待将这次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持续关注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篇章,共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调研人员参与体验1。胡宇骏供图

  调研人员参与体验2。胡宇骏供图

  文:高梦婷

  图:周文昊、胡宇骏、张雅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