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21日,四川农业大学“法源:律动‘犇’腾——涉藏地区农牧业法律服务团”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康定市、理塘县等地,开展藏语法律法规推广现状调研及实践活动。团队以“破解语言壁垒、融合民族文化、精准对接需求”为抓手,通过实地走访、双语宣讲、案例开发等形式,探索出一条贴合涉藏地区实际的法治传播路径,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
图1团队成员合照
宝兴嘎日村:母语传法,让“红本本”走进民心
宝兴县嘎日村是嘉绒藏族聚居村,村民多使用无文字的嘉绒藏语,语言障碍成普法“拦路虎”。“老人听不懂汉语,年轻人多外出,讲法常像‘对牛弹琴’。”村书记阿生坦言,农牧区居住分散、网络薄弱,普法难触达每家每户。
团队针对性推出“母语普法包”:将《草原法》《土地承包法》中草场边界、土地流转等条款,译成藏语,编制藏汉双语宣传手册,收录众多真实案例;培训村中青年为“法律明白人”,每周入户发放藏译宣传单,用母语讲解手册里的“草场纠纷调解步骤”“土地承包权边界”等内容。
“家乡话讲法律,才知草场‘红本本’多金贵。”村民拉姆捧着藏语手册,清晰知晓了自家草场的合法边界。团队开展的“以案释法”小课堂上,藏译资料成了村民最爱的“法律字典”。
图2宝兴县跷碛藏族乡嘎日村合照
康定市:文化为桥,让法条接上“青稞地气”
作为甘孜州政治文化中心,康定市藏汉交融却仍面临“书面语与方言脱节”难题。当地虽有“甘孜红”普法队、“甘快传”双语小程序,翻译了《婚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藏文读本,但牧区网络差、老人用机少,传播效果受限。
当地司法局和藏学研究所联合打出“文化+法治”牌:在转经路、集市设点,用藏汉双语宣传单讲解“民俗里的法律”,如将“土地流转”注解为“青稞地的临时种植许可”;借望果节组织活动,把《畜牧法》疫病防控条款编进歌谣;邀请藏学专家参与,将“婚姻登记”译为群众熟稔的方言表述。
藏译宣传手册成了“抢手货”,康定市司法局表示,这种方式让群众接受度提升40%,藏译资料成了普法“硬通货”。
图3康定市藏研所调研图片
理塘县:按需送法,亚吉小区里的“法治青稞香”
理塘县地广人稀,牧民最关心草场纠纷、牦牛保险等问题,但70%对集中宣讲有抵触。团队创新推出“菜单式服务”,其中理塘亚吉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普法宣讲最具代表性。
在亚吉小区,团队发放藏译宣传单,详解“牦牛保险理赔三步法”——48小时内报案、留存耳标照片、索要兽医证明,理塘县次仁大叔就凭这三步拿到8000元赔偿;设“法律需求箱”收集诉求,联合司法局编制对应藏语手册,附“投诉流程单”;组织“模拟调解”,让居民扮演角色,在互动中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协商、调解步骤。
“电线纠纷时,大家先想到‘找法律评理’。”理塘县司法局分享的案例印证实效。在青少年藏语课堂,“野狼咬牛找林业站索赔”的案例,让“学法用法”的种子扎下根。
图4理塘宣讲照片
协同发力,让法治格桑花扎根高原
调研显示,藏语普法需多方联动:康定市深化“谁执法谁普法”,林草部门在虫草季发放《草原法》藏译单;理塘县计划扩大“法律明白人”队伍,让“帐篷法庭”带着手册下乡;有关部门正联合编《藏汉双语法律术语词典》,让“土壤污染防治”等术语更接地气。
“法治要像格桑花,扎根土壤才繁茂。”此次实践覆盖320人,收集300份问卷,形成的《藏语普法需求清单》中,“多印通俗手册”“常到小区宣讲”成了高频建议,为当地司法提供了精准参考。
从宝兴的母语手册到康定的文化宣传单,从理塘亚吉小区的宣讲到多方协同的长效探索,川农学子用行动证明:让法律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走群众常走的路,才能让法治之光照亮高原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