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10日,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为期八天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段时间里,大家以实际行动参与红色文化场馆的日常接待与维护工作,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服务首日上午,陵园工作人员为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园区讲解要点、接待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随后,团队成员按分工轮岗上岗,主要参与岗位包括游客讲解引导、秩序维护、资料分发与咨询台值守等。
其中,讲解工作是任务量最大、对内容掌握要求最高的岗位。我们站在纪念碑广场、英烈群雕区等核心区域,为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简要介绍雨花英烈的事迹,帮助他们了解展区布局、参观顺序。多数讲解都控制在3到5分钟内,讲求条理清晰、语速适中,同时注意与游客互动。为确保内容准确,队员们私下反复练习,交叉提问,以提高应对灵活度。


志愿服务期间,南京连续多日高温,园区石板地面温度较高,队员们每日需在户外岗位持续站岗1至2小时。大部分成员配备遮阳帽、水壶,每次交接岗后都回值守区短暂休息补水,再继续下一轮岗位。虽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但大家依旧认真完成各自职责,保持整洁着装、文明礼貌、不擅离职守。
除了讲解岗,咨询台值守与秩序维护也很重要。有同学负责向游客提供票务扫码指导、分发园区导览图、解答常见问题等。在遇到年长游客或学生团队时,队员主动协助其规划路线,避免长时间暴晒和走冤枉路。
几位园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团队在服务态度、出勤纪律与工作细节方面都表现稳定,部分游客在离园时也曾表示“几个大学生讲得很有条理,也很接地气”。
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们对纪念场馆的日常运行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许多原本只在“清明节”或新闻报道中听到的工作,背后都靠一批常年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维护。我们也意识到,“红色教育”的传播不仅在课堂和讲台上,更在每一个引导游客的微小动作中。
为期八天的服务虽已结束,但这段经历已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雨花英烈的故事不仅在我们口中被一遍遍讲述,更在这个过程中被我们重新理解、再次接受。志愿服务的意义,不止于完成任务,更在于参与记忆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