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煤矿产业智能化发展现状、走进国家战略前沿、探讨传统行业破局路径、厚植红色家国情怀,7月17日至22日,西北工业大学赴榆林“聚焦能化产业发展,展现青年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榆林团市委的积极统筹与大力支持下,工大青年近距离触摸智慧矿山的脉搏,以青春视角探寻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新篇。
一、初遇智慧矿山:科技为媒,解码产业革新
实践团刚抵达曹家滩矿业园区,便被这座现代化矿山的科技魅力深深吸引。在园区展厅内,队员们通过煤形成纪录片追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奇迹,借助掘进工艺模型与企业合作图谱梳理现代煤炭工业的创新脉络,更从多项“世界第一”的成就中,直观感受到曹家滩矿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引领地位。
随后,实践团走进智能调控中心,一面长达28米的巨型屏幕实时呈现着矿井各环节的运行数据,自动化率的显著提升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传统采煤方式的革命性重塑。在煤炭汽车装载现场,高效精准的自动化装运流程,让大家对矿区“智能化驱动高效生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二、深探作业一线:井下实景,锚定青春坐标
次日,在矿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实践团员们穿戴好安全装备,乘坐防爆运人车深入地下300余米的作业面,实地感受煤矿开采的运送、切割与调度全流程。井下,165根总承重达万吨级的液压支架构筑起坚固的安全屏障,先进切割设备展现着现代采煤的高效与力量,而井下控制中心的智能系统实时调度场景,则让“智能化转型”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生产实践。
下午,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矿区的未来——为孩子们开设《中国航天与火箭》《共和国之翼》主题科普课堂。队员们以生动语言与趣味互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宇宙、航空报国的种子。这场知识传递,既是工大青年践行社会责任的缩影,更得益于榆林团市委对“青年服务社会”理念的积极倡导——不仅让实践活动得以深入触摸产业发展脉搏,更赋予其一份特别的温情。
三、对话技术先锋:智创未来,凝聚破局共识
实践期间,队员代表与曹家滩矿业的网络软件、井下机电、地面机电等领域技术骨干开展深度座谈,为青年学子连接产业一线、汲取实践智慧提供了宝贵契机。技术骨干们详细介绍了智能设备如何提升开采自动化率与安全系数,并围绕传统煤矿智能化转型路径、新型设备应用效能、日常管理模式创新等议题深入交流,让队员们对“科技+传统产业”的融合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当晚,实践团与矿区员工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友谊赛。赛场上的奔跑与欢笑,不仅拉近了校企距离,更展现了青年与产业工作者之间的精神共鸣,让实践活动在专业探索之外,多了一份温情与默契。
四、共话发展蓝图:校地携手,构筑实践桥梁
活动最后,实践团与曹家滩矿业领导围绕行业智能化转型现状与前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度座谈,并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曹家滩矿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军详细介绍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担当,重点分享了智能化建设如何驱动企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经验。
通过授牌,标志着校企合作迈入新阶段,高校青年与行业先锋得以深度对接,为青年学子理解大型能源企业的现代化治理与社会价值上了生动一课。
未来,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深化与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的合作,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煤矿产业智能化转型浪潮,用专业所长书写传统行业破局新篇,为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工大青年的智慧与担当。
实践心声:以青春之力,赴产业之约
实践团员1:踏入曹家滩的那一刻,“黑煤窑”的刻板印象彻底被颠覆。展厅里的地质奇迹与创新图谱,智能调控中心28米巨屏上跳动的实时数据,自动化装运现场的精准流程,都在诉说着“科技赋能”的力量。曾经靠人力硬拼的采煤场景,如今已被智能系统重构,我们真切看到了传统工业的“智慧新生”,更明白青年学子应用专业能力为传统行业注入新动能的责任。
实践团员2:下到300米深的井下,万吨级液压支架的安全屏障、高效运转的切割设备、实时调度的智能系统,让“智能化”从课本概念变为现实。从地面科技展示到井下实际应用,我读懂了“转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生产革新”。感谢榆林团市委、学校及学院提供的实践机会,让我们明白:青年既要钻研技术,更要走进产业,让知识真正服务于行业破局。
实践团员3:曹家滩的蜕变,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挂牌,更搭建起产学研融合的桥梁;与矿区员工的赛场情谊,……校企协同的温情。传统行业的破局,是人才、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力;从“人力硬拼”到“科技智取”,这场转变需要青年接力。作为工大青年,我们要以专业所长对接产业需求,争取为行业转型发出青春“新声”。
文案:朱鲲鸿 雷雅舒 战心悦 赵舸呈 景畅然
图片:西北工业大学赴榆林“聚焦能化产业发展,展现青年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