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者的双重使命:守护与成长并行
志愿队首先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西半城村,与活动联系人李菲菲见面。李菲菲是当地基层卫生室的医生,她已在这片土地扎根十几年。李菲菲的医疗知识来自两个"课堂":一个是每天接诊的村卫生室,在这里她积累了最鲜活的临床经验;另一个是周末的进修医院,在这里她系统学习规范的诊疗流程。这种独特的成长路径,让她既懂得以村民能接受的方式解释病情,又掌握着专业的医疗判断。这些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让健康宣教真正由脑入心。
基层优势:家门口的“全科便利”
随后,志愿队前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西村,并采访当地村医。
“卫生室最大优势就是方便,不用上医院去挂号排队!”
村医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基层医疗的不可替代性。面对行动不便的农村老人,卫生室提供“零距离”基础服务:每年3月集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体检(含基础视力检查),下半年还会额外为外出务工返乡者增设补检。服务内容涵盖眼科、口腔科、心电图、B超及常规生化检测,形成家门口的“全科守护站”。“我们每个人都掌握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技能”,50岁的村医从业30年,道出基层医疗者的全能定位——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用经验填补专业缺口。
能力困境:转诊成唯一选择
“白内障?我们这儿一般会转诊到上级眼科医院。”
当被问及眼病诊疗方案,村医的回答暴露基层能力断层。对于白内障等常见老年眼病,卫生室仅能提供基础视力筛查,治疗完全依赖上级医院转诊。尽管部分地区有免费白内障手术政策(“通过民政申请,每年有名额”),但老人常因信息壁垒错过救助。更现实的是,重症患者往往选择直接前往大医院——“底下设备条件落后,有些病检测不出来”,村医坦言卫生室无法承担复杂眼病诊疗,转诊成为维系患者健康的“生命线”。
现实矛盾:患者流失与资源闲置
“大型眼部患者都会直接去上部医院,不会在底下看。”
访谈揭示农村医疗的残酷循环:因基层检测能力不足,重症患者主动绕开卫生室;而患者流失又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下。这位从业30年的村医指出现状:“我们这样(50多岁)属于年轻的,没有太年轻的(医护)。”当人才断层与设备闲置相互掣肘,即使卫生室距离莱山第二人民医院比较近,老人仍因“怕上级医院挂号繁琐”而延误就医——最终形成“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的困局。
本土化健康科普:方言载体与中医技术融合创新
为突破老年人认知障碍,本项目创新设计了本土化宣教体系。志愿队成员编制方言版、大字版《老年眼病防治手册》,拍摄5集方言短视频(每集3分钟),涵盖"白内障自测""中医护眼操"等主题,通过村委会广播与微信群扩散;同时结合村医提到的"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技能培训"背景,原创"三分钟护眼操"(揉按睛明穴→轮刮眼眶→远近交替视物),由志愿者入户示范教学。这种"方言传播+中医实践"的模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行为,大幅提升健康教育的渗透力。
转诊通路优化:构建筛查-治疗全流程闭环
基于访谈中发现的转诊资源信息差(村医提及免费白内障手术"需通过民政申请"),项目着力打通治疗"最后一公里"。制定《试点地区眼病转诊标准》,明确"村初筛→乡复检→县治疗"三级路径,为转诊患者发放24小时内优先就诊卡;同步升级随访管理,在电子健康档案增设眼病专栏,要求村医每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病情变化并提醒复诊用药。这些机制设计直接呼应了村医访谈中揭示的"拖延就医现象较少,但转诊衔接需优化"的现实需求,实现从筛查到治疗的全程管理闭环。
实践启示:专业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本次公益行动如同一座桥梁,让“睛”彩乡村助老志愿队的成员们真正走进中国乡村的肌理。通过直面基层医疗现状——村卫生室仅靠视力表筛查的困境、转诊机制中的信息壁垒(如免费手术需经民政申请的真实案例),我们深刻体悟到:书本知识必须经乡土淬炼才有生命力。在烟台的田间地头,我们学会用方言翻译专业术语,将护眼操拆解为老人能跟学的揉按动作;从村医三十年的全科经验中理解到整合中医技术对提升服务接受度的价值。未来若继续此类实践,我们决心更扎实地做好两件事:一是做“问题解构者”,坚持用基线调研精准定位需求,避免服务悬浮化;二是做“技术适配者”,持续探索如电子健康档案等轻量化工具在低资源环境的可行性。这场“光明行动”的本质,是青年以专业谦卑俯身土地的过程——唯有将现代眼视光技术与乡土智慧融合,才能让健康之光抵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