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农学筑瓯・多维振兴”实践队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峰镇,围绕粮油作物生产、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及生态农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走访种植基地、观摩农业设施、访谈农户及企业代表,实践团深入了解东峰镇在粮食稳产增效、种业创新及绿色农业模式推广方面的积极探索。
科技助力粮食稳产,烘干仓储破解“晾晒难” 在东峰镇大房村粮食烘干仓储项目,5台高效智能烘干设备正有序运转,金黄的稻谷通过输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烘干仓。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7月动工,总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5台粮食烘干机、粮食仓库、农机仓库、育秧工厂及冷库等设施,采用节能环保、高效智能的烘干技术,日烘干能力达100吨,可服务水稻、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覆盖全镇并辐射邻近乡镇。作为产粮大镇,东峰镇粮食种植面积达4.7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超2万吨。该项目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传统晾晒方式受天气制约的难题,还减少了约5%的粮食产后损失,推动全镇粮食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迈进。
鲜食玉米产业升级,品种创新引领市场 实践团来到到园旺元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参加了此次圆旺元举办的蔬菜展会,会上展示了各种蔬菜,由于第一茬的玉米早已完成了收获,因此展会上玉米的品种不多。福建省圆旺元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采用“种子垫付+技术指导+兜底包销”的创新模式,推动高端水果玉米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推广,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东峰镇依托“一村一品”模式,逐步调整传统作物结构,今年鲜食玉米预计增产10%,优质果收购价达每斤4-6元。此外,镇里还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玉米种业产业研究院,在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培育的“闽甜6855”“雪甜7401”等品种已成为东南地区主导品种。
图为园旺元公司展会中展示的玉米品种。陈雪琼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示范田。陈尹泽 供图
“稻鱼螺”生态种养,撂荒地变“聚宝盆” 在井岐村这片50亩的试验田曾因沼泽化严重被长期撂荒,如今通过引入田螺、白鲢、花鲢与水稻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循环农业模式。“田螺在深水区避暑,在浅水区觅食,它们的活动还能疏松土壤。”井岐村副主任黄仁生抓起一把富含有机质的泥土向实践团解释。为提升综合效益,村民们在田埂种植丝瓜藤蔓,既为田间劳作提供遮阴,每亩又可增收800-1000元。经测算,该模式使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降低40%,水稻亩产仍保持500公斤以上,加上水产品收益,综合产值较传统种植提高60%。
政策扶持稳粮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 在与当地的农户交谈过程中与上网查找资料,实践团了解到当地2025年出台的《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若干措施》明确:对规模化种植双季稻、再生稻给予每亩400元补贴,撂荒地复垦每亩补助500元,东峰镇承担了540亩大豆示范种植任务。同时,全镇加快推进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升级,使农田抗旱排涝能力提升30%,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50%。
图为团队代表与当地农户交谈。陈雪琼 供图
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东峰镇正以科技之笔描绘“绿色粮仓”新图景。东峰镇在科技赋能、生态转型和政策护航的多重驱动下,正朝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通讯员:陈雪琼、陈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