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8月10日,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锦传承”暑期实践队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近距离观察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探寻千年织锦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之路。
展厅概览:织锦文明的时空长廊 博物馆主体建筑以“经纬交织”为设计灵感,玻璃幕墙的菱形纹路复刻了云锦经典的“盘绦纹”图案。步入序厅,巨大的环形展柜内陈列着从元代至民国的30余件云锦珍品,其中清代乾隆年间的“明黄地织金妆花龙袍料”尤为夺目——近百个龙纹图案以金线盘织而成,在灯光下折射出温润光泽,历经两百年仍保持着织物的挺括质感。
展厅地面嵌入的互动投影系统让人眼前一亮,当参观者走过时,脚下会实时生成虚拟的云锦纹样并随步伐延展开来,直观呈现出古人“经天纬地”的织锦理念。西侧展区以动态沙盘演示了明清时期南京“织锦十八坊”的分布格局,同时配合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云锦博物馆成功重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云锦珍品展区参观。戴一鸣 供图
传统织机展区: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 转过展柜长廊,两台高达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巍然矗立,其由近千个构件组成的复杂结构令人惊叹。织机上方悬挂着五彩丝线绕成的经轴,下方踏板与连杆组成的传动系统如钟表内部般精密。68岁的非遗传承人周双喜周师傅正坐在织机前操作,他左手扳动“综片”控制经线升降,右手持“梭子”引纬线穿过,双脚则交替踩动踏板,每完成一厘米织物需进行近百次操作。
“这织机得两人配合才能运转,上面的人提花,下面的人织造,一天最多织5厘米。”周师傅指着织物上的“缠枝莲纹”介绍道,传统云锦采用“通经断纬”工艺,需根据图案不断更换纬线颜色,仅一种纹样就需记忆数十种织造口诀。实践队成员注意到,织机旁的平板电脑上存储着历代纹样的数字化档案,周师傅可随时调取图案细节进行比对。
图为非遗传承人周师傅操作大花楼木织机演示织造过程。戴一鸣 供图
数字工坊: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 在现代织造车间,十余台数控织机正高速运转,与传统织机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设备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显示,当前织造速度达每分钟120纬,是传统工艺的数百倍。技术人员王工向实践队展示了AI设计系统:输入“龙凤呈祥”的主题关键词后,系统在30秒内生成了5组融合传统元素的现代纹样方案,并自动计算出最优色线搭配与织造路径。
“传统纹样数字化是关键一步。”王工操作着三维扫描仪,将一件清代云锦残片转化为高精度数字模型,“我们建立了包含3000余种传统纹样的数据库,AI能学习纹样的构成规律,生成既保留古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设计。”在检测环节,机器视觉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织物表面细节,可识别0.1毫米的色线偏差,确保成品质量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车间内的“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模拟织造过程,提前预判纱线张力变化对图案的影响,使试织成本降低70%。而3D打印技术则被用于快速制作纹样模板,将传统需要数周的准备时间缩短至48小时。
文创区: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博物馆文创区展示了云锦在现代生活中的多元应用:采用云锦纹样的笔记本封面兼具质感与美感,融入织锦元素的服饰在灯光下呈现出变幻的光泽,而用纳米技术处理过的云锦围巾则具有了防水功能。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AI系统能精准预测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指导文创产品开发。
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尝试使用简易织布机制作迷你云锦,系统会实时提示操作步骤并纠正织造偏差。一名团队成员刚完成自己的作品,她表示:“通过数字工具能快速理解复杂的织造原理,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容易亲近。”
图为团队成员尝试使用简易织布机制作迷你云锦。戴一鸣 供图
调研启示:传承与创新的共生之道 离馆前,博物馆馆长向实践队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融合传统“妆花”工艺与现代数码印花技术的云锦挂屏。挂屏上,传统“海水江崖纹”与抽象几何图形巧妙结合,既保留了云锦的华贵质感,又展现出简约的当代美学。
图为团队成员实践合影。张烨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云锦传承实践队”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云锦的传承并非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在坚守“花楼织机”等核心技艺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如周师傅所说:“机器能替代重复劳动,但纹样里的精气神,还得靠人一点点织进去。”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范例。未来,团队将始终以传承和宣传云锦技艺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年轻一代的普及教育,通过非遗进校园、手工体验工坊等形式,让更多人在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成为云锦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作者 胡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