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关爱“一老一幼”群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和儿童关爱保护、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童乐夕暖”社会服务践行团于2025年暑期分赴四川绵阳乡村与辽宁沈阳社区,深入开展以“青春暖夕阳,以爱温童心”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从七月四川绵阳的田野到八月辽宁沈阳的蒲城社区,沈阳师范大学童乐夕暖实践队的“三下乡”足迹,循着时间的脉络延伸。我们带着对“一老一小”的牵挂,先在四川绵阳乡村用汗水播撒关怀,再到辽宁沈阳社区以非遗传递温情,让关爱在时光里持续升温。实践期间,实践队聚焦乡村留守老人与幼儿缺乏关爱理解的现实需求,以劳动传递敬老真情,以技艺搭建代际桥梁,组织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与社区课堂,通过助农服务、亲情陪伴、文化传承等具体行动,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用情助力“老有所依”,用心绘就关爱图景 七月末的川蜀大地,阳光遍洒田野。7月30日,实践队队员赖奕州、唐菊萍、杨慧抵达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争胜乡。他们刚一落脚,便将关怀浸润于田间农务的躬身实践,将温暖织进与乡村长幼的互动点滴。
这份承诺,率先在烈日炙烤的晒场上化作实际行动。热浪翻涌,也难阻青春脚步。实践队经上午走访得知,农户刘爷爷家中劳动力紧缺,队员赖奕州便主动承担玉米翻晒任务,一直坚持到暮色时分收尾。刘爷爷静坐一旁,凝望着青年挥汗的身影,皱纹间沉淀的岁月仿佛与眼前的青春坚韧悄然交叠。青年专注的姿态,既唤起他壮年时分的记忆,亦映照着他对远方孙辈勤勉成长的期许。这份无声的守望,成为队员们扎根服务的深沉动力。
“服务乡村长者,即是守护乡土未来的根基。刘爷爷的目光,不仅系于当下劳作,更承载着对家园兴旺、子孙安康的质朴愿景。”这是实践队成员赖奕州在结束翻晒任务后的深刻感悟。队员们承接的不仅是农务,更是一份关乎信任的嘱托。对长者的敬护与担当,也是为了提升当地村民幸福感、服务“一老一幼”群体共筑情感与责任同频共振之桥。
同一日的走访中,实践队同样将关怀延伸至村落深处。队员唐菊萍和杨慧在探访时,发现一位独居老人正于灼灼烈日下倚门休憩。她当即上前,为老人撑伞送去一片荫凉。伞影之下,唐菊萍关切询问老人起居冷暖与身体状况,旋即带领小队成员清理房前杂物,协助维护老人居住环境的整洁。临别之际,队员与老人于村中告示墙前合影,用影像留住老人舒展的笑颜与青年对长者真诚的敬意。
眼前这位摇扇纳凉的老人,与晒场上凝望的刘爷爷的身影在队员们心中重合。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曾撑起一个家庭乃至一片土地的岁月;他们投向青年的目光,交织着对过往辛勤劳作的记忆,以及对远在他乡子孙的殷殷期盼,如无形的纽带将祖辈与后辈紧紧相系。
在田间挥汗如雨,接住的不仅是颗粒归仓的收获,更是长者对家园兴旺的朴素心愿;俯身为老人撑起一把伞、拂去一室积尘,呵护的不仅是一时的安宁舒适,更是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守护一片承载着温情记忆的“根脉”之地。”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劳动,都在夯实“老有所安”的乡村根基,让跨越代际的关怀在共同的家园中同频共振。
刻纸系情:老幼共建温情线,社区课堂传薪火 时空流转,关怀不断。8月7日,童乐夕暖实践队跨越千里,于沈阳市蒲城社区活动中心续写温暖篇章,从田间来到社区,化身非遗文化的传播使者,将活动中心精心打造成老幼共融的“非遗传习坊”。实践队以“刻纸传承生肖文化”为主题,借传统剪纸技艺为媒,在方寸红纸间铺就代际对话的通途,为长者开启岁月记忆的闸门,亦为孩童点亮文化认知的星火。
活动现场秩序井然,刻刀、彩纸、生肖文化手册在桌面上摆放有序。长者凝神翻阅图册,指尖摩挲传统纹样,眼底泛起旧时年节剪窗花的温暖涟漪;稚子围聚案前,目不转睛打量工具,跃跃欲试中充满对未知技艺的好奇。静动相宜的场景为“一老一幼”搭建了文化记忆的“回溯之桥”,也叩启着传统美学的“启蒙之门”。
在教学环节,温情于刀尖间流转。75岁的张奶奶执刀微颤,纹路纵横的手掌蕴藏着半个世纪的岁月年轮。队长时煊赫轻托其腕,指尖传递稳定力量,共作勾勒灵动的玉兔轮廓。当纸屑簌簌落下,张奶奶凝视渐显的图案,笑纹里漾开往昔记忆:“这红纸硌手的触感,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给乡亲们剪喜字……”这份穿越时光的技艺共鸣,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注脚。在穿插进行的“生肖故事会上”,长者们娓娓道来旧时民俗,孩童托腮静听,眼中映着神话幻彩。女孩小雅更将亲手刻制的纸兔赠予张奶奶:“奶奶,我的小兔陪您看月亮!”一赠一纳间,童真心意与长者慈怀碰撞出跨越代际的火花。
“老人于技艺传承中重拾“被需要”的价值荣光,孩童在文化浸润里播种民族认同的种子。当张奶奶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与孩童稚嫩的小手共执刻刀,当传统纹样从祖辈记忆流入孙辈掌心。这不仅是生肖图案的复刻,更是文化基因在代际指尖的鲜活复现。”这是负责人时煊赫的所感所想。实践队的非遗课堂,以匠心搭建代际对话的立体空间,让尊老爱幼的中华伦理在刀笔交错中完成温暖传承,奏响“老有所为、幼有所承”的和谐乐章。
绳艺传情:老幼同心织团圆,彩绳交叠系春秋 刻纸的朱红余韵未散,彩绳的经纬已悄然铺展。数日后,实践队再赴蒲城社区,于活动中心续写非遗传承新章。本次课堂聚焦“指尖缠绕的团圆密码”,以编绳技艺为载体,在经纬交织中续谱代际和鸣之曲,让祝福在老少指尖流转生辉。
长桌之上,七色丝绳如虹铺展,莹润玉珠盛满箩筐。老人们苍劲手指捻动彩绳,沉稳穿梭于经纬之间,每一道盘扣皆凝着岁月沉淀的耐心;孩童们伏身桌畔,圆润指尖轻拈玉珠,屏息将其串入绳链,每颗彩珠都映着澄澈童真的祝愿。绳结翻飞如蝶舞,珠玉轻碰似泉鸣,老者的低语叮咛与孩童的雀跃惊叹相互应和,织就一曲跨越岁月的温暖交响。
教学环节深植文化匠心。队员们引领长者编织象征“花好月圆”的平安结,解说“结”字背后阖家团聚的文化深意;指导孩童将“健康快乐”“学业进步”等祝福语写入心愿卡,连同彩珠编入绳链。当老人将编好的平安结轻系于孩童腕间,当孩童将串满祝福的珠链捧献长者掌心。一系一献间,牵挂与感恩在绳珠交汇处生根抽芽。有位皓首老者轻抚腕间珠链感叹:“这彩绳让我想起年轻时给孙儿编‘端午缕’的旧时光!”身旁孩童立刻举起未完成的作品脆声应答:“我要编条最长的链子,把全楼的爷爷奶奶都串进来!”
彩绳延展如时光纽带,串联起两种生命状态的对话:老者于授技中重温为家族祈福的仪式记忆,重获“手艺被传承”的价值认同;孩童在习艺中初识“以物寄情”的东方浪漫,培育敬长感恩的伦理自觉。负责人时煊赫不禁感慨:“当苍老与稚嫩的手指共执一缕彩绳,当传统祝福语法与现代童心语汇在绳结中碰撞融合。这不仅是手工艺的传递,更是“敬老慈幼”的民族基因在生活美学中的当代显影。”
实践总结:双线联动践初心,青春聚力暖桑榆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童乐夕暖”实践队的队员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从四川绵阳的乡村到辽宁沈阳的社区,让青春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童乐夕暖”,以青春暖童心、温夕阳。足迹印温暖,剪纸刻真情,爱与陪伴,长长延续,从未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