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活非遗生命力,推动乡村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振兴,2025年7月5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智绘彝韵·艺脉新生”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西昌市的旅程。这支由20名师生组成的队伍,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创新的使命,以“艺术赋能”为纽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展了以彝绣非遗活化与社区振兴为核心的多维实践活动,为西昌社区注入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
一、探秘彝绣:在纹样中触摸民族记忆
大凉山,这片相对封闭的土地宛如天然的文化宝库,让彝族文化得以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形成独特且完整的文化体系。而彝绣,作为彝族服饰文化的核心,与彝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羊角纹、火焰纹、蕨芨草纹等图案,皆是大凉山自然与生活场景的艺术转化,既反映着地域风貌,更承载着彝族的图腾信仰和生活智慧,成为彝族文化的亮丽名片。

图1为彝绣图样展示。代欣怡 供图
抵达西昌后,实践队员们先赴邛海之畔,感受湖泊自然风光的灵秀,为探寻彝绣文化铺垫底色。随后,大家走进彝绣店,在琳琅满目的服饰与文创产品中,追溯彝绣的历史脉络。店主介绍,每件服饰的刺绣均出自本地绣娘之手,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彝族的文化密码。队员们屏气凝神,凝视着那些细密的针脚,仿佛在与古老的文化符号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切体会着绣娘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二、薪火相传:从坚守到创新的文化觉醒
实践队员们在越西县呷古村的彝绣小院,见到了44岁的彝绣继承人为色阿比莫。她6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彝绣,至今已有38年绣龄,最初的绣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她提起,过去女孩鲜有读书机会,彝绣便成了必修课;年少时,她们会在手臂刻下彝族纹样,如今那些清晰的印记依然留存,这不是一种强制的要求,而是对传承的坚守。

图2为绣娘在讲述自己手臂上纹样的故事。代欣怡 供图
彝绣曾有“只传女不传男、仅限家庭内部”的传统。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政策扶持,这一非遗吸引了更多年轻女孩学习,既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也让彝绣从家族秘传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实践赋能:让彝绣在时代浪潮中焕新
在为色阿比莫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学习基础刺绣针法。“看似简单的平针绣,想要绣得均匀整齐并不容易。”大家亲身体会到,彝绣传承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与耐心,也惊叹于她灵动精妙的绣技。
队员们与绣娘们用普通话交流、推广普通话,还借助互联网传递外界对彝绣的关注。
在这场互动中,非遗文化的传统内核与新时代元素碰撞融合,绽放出别样活力。

图3为调研小组在对彝族进行咨询。代欣怡 供图
此次实践让成大学子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试,近距离接触彝族文化与彝绣技艺,让大家对非遗的理解跳出单纯的技艺范畴,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可触可感。
大家深刻认识到,传统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以传承为基,与时代对话。调研团队借AI技术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以前期收集的彝绣纹样库、色彩体系为底,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为古老纹样注入现代审美活力,设计有关彝绣的ip形象。唯有将传统彝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相结合,与AI赋能的创新表达呼应,才能让彝绣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这也正是艺术赋能乡村、助力自身成长的生动体现。

图4为调研小组结合彝绣特色的设计作品。代欣怡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对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扎根现实土壤,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在大凉山的实践中,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用青春力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以“智绘”之力助力彝绣非遗传承,为社区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担当。(通讯员:张碟、姚奕、黄天佳艺)

图5为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员合照。代欣怡 供图